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古代文人認為進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涵泳”與“玩味”的無聲接受方式,注...

練習題3.2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古代文人認為進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涵泳”與“玩味”的無聲接受方式,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

古代文人認為進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涵泳”與“玩味”的無聲接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與反覆咀嚼,如嚼橄欖,如品香茗。“涵泳”這一概念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認為詩的“語言有個血脈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壅滯詩人話底意思也”。詩的意象是一個活的整體,內部有血脈貫通流轉,而讀詩之人反覆涵泳感受,就會領悟到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如果多引外來道理對詩進行分解,必然破壞作品的藝術生命,感受不到詩人的真正意思。與此同時,朱熹認為讀詩要“玩味義理,咀嚼滋味”,強調接受者細膩感受的重要*。清代況周頤對此認識更為深入,“讀詩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往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調動藝術想象,通過語言的揣摸去創造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與“涵泳”和“玩味”的無聲接受方式相補充的是“熟讀”與“諷詠”的有聲接受方式,通過反覆的吟詠諷誦逐漸悟入作品。明代胡應麟曾將文學作品分成“體格聲調”與“興象風神”兩個層面,他認為,“體格聲調,有則可循;興象風神,無方可執”。前者是作品的表層形式,有跡可循,能進行規範化的分析,是進入作品內部的立足點和突破口;後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蘊與旨趣,不可坐實,具有不確定*,它依附於形式而存在。這就決定了讀者只能在“熟讀”和“諷詠”中通過語言的節奏、聲調與韻律去領略它。嚴羽說:“讀騷之久,方識真味;須歌之抑揚,涕洟滿襟,然後方識《離騷》。”沈德潛說:“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都說明了讀者按照作品語言的節奏、聲調去高吟低唱,緊詠慢吟,從而領會到作品的妙處與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對此有更深入認識,劉大櫆認為讀散文之法,重在音節揣摸,摸透了音節,也就把握了作品內在風神,因此桐城派極力標舉高聲誦讀。

無論是無聲的接受方式,還是有聲的接受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領會作者的旨趣與作品的神韻,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參與作品的創造,為此,古代文人又推出了“以意逆志”的觀點。“以意逆志”並非如某些論者所說的是一種具體的接受方式,而是貫穿於各種具體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則。“意”是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體現,“以意逆志”是接受者從自己主觀感受出發,通過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古代的接受者對此有較深入認識,梅堯臣的“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的觀點就強調了要以己之意去領會作者之心;王夫之說,“讀古人文字須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這些文學接受觀,高揚了讀者的主體*,承認了讀者可以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去理解作品,不一定要與作者之意相合。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內容的一項是(     )

A.以“涵泳”和“玩味”作為閱讀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對作品進行悉心揣摸與反覆咀嚼,這是一種無聲的接受方式。

B.“涵泳”這一閱讀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認為通過涵泳就能把詩讀得通暢,否則就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C.清代的況周頤認為,在閱讀詩歌時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調動藝術想象,通過語言的揣摸去創造作品的意境。

D.“熟讀”與“諷詠”是古人閱讀作品的另一種方式,注重的是反覆的吟詠諷誦逐漸悟入,這是一種有聲的接受方式。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明代的胡應麟認為,文學作品的“體格聲調”是作品的表層形式,是讀者進入作品內部的立足點和突破口。

B.“興象風神”是作品所蘊含的意蘊和旨趣,它依附於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確定*,應該有其相應的領略方法。

C.嚴羽和沈德潛的話都說明了領悟作品時誦讀的重要*,讀者要通過高吟低唱、緊詠慢吟去領會作品的妙處與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無聲或有聲的接受方式,領會作者的旨趣與作品的神韻,以己之心參與作品的創造。

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熹在讀詩的認識上,既從詩的整體貫通上要求讀詩之人須反覆涵泳感受,也從“玩味義理,咀嚼滋味”上強調接受者去細膩感受。

B.劉大櫆認為讀散文重在從揣摸音節上去把握作品內在風神,這與胡應麟認為讀者應該通過節奏等去領略作品的意蘊與旨趣是一致的。

C.從“以意逆志”的原則出發,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就應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從而使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情感上達成一致。

D.梅堯臣和王夫之都強調了要領會文章的神髓,必須用“心”,必須充分發揮讀者的主體*,讀者要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去理解作品。

【回答】

3.B

4.D

5.C

【解析】

3.

試題分析: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資訊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資訊的目標之後,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資訊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資訊類試題的*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範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後,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B項“否則就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不當,絕對化。朱熹強調的是涵詠對解讀詩文的重要*,而並非唯一*。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 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比如本題B項“否則就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不當,絕對化。朱熹強調的是涵詠對解讀詩文的重要*,而並非唯一*。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字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曲解文意,原文說“以意逆志”並非如某些論者所說的是一種具體的接受方式,而是貫穿於各種具體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則。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 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比如本題D項曲解文意,原文說“以意逆志”並非如某些論者所說的是一種具體的接受方式,而是貫穿於各種具體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則。

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捨,C“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情感上達成一致”分析不當,原文為“以意逆志”是接受者從自己主觀感受出發,通過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比如本題C“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情感上達成一致”分析不當,原文為“以意逆志”是接受者從自己主觀感受出發,通過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