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古人出行帶什麼樣的“包”倪方六在*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

練習題2.5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古人出行帶什麼樣的“包”倪方六在*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古人出行帶什麼樣的“包”

倪方六

在*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

“包”最早並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久的包,像鑰匙、*、憑*、手巾一類必須隨身帶的東西,大都放在這種囊內。因為外出時多將其佩戴於腰間,故謂之“佩囊”。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人們已有帶包的習慣,即所謂“佩囊之俗”。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別,漢代學者毛亨稱“小曰橐,大曰囊”;製作材料也不一樣,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古人的“佩囊之俗”據推測起源於士兵配備的箭囊。佩囊實用方便,從先秦用到了明清,雖然名稱和款式多有變化,但人們都少不了佩囊。

漢朝時,佩囊被稱為“縢囊”。縢囊是一種小包。漢代也出現了一種叫“綬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賞賜臣子,有綬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徵。綬囊主要用於盛放印信一類的東西。因為“包”已與身份聯絡了起來,所以在圖案、**上都有規定和講究。綬囊最常用的圖案是獸頭,故稱“獸頭鞶囊”。獸頭中又以虎頭使用為多,因此又有“虎頭鞶囊”之稱。除獸頭之外,有些朝代的包還用獸爪圖案,只是“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鞶囊及爪”。

與綬囊同樣能顯示身份的包還有“笏囊”,也稱“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場用的簡易手寫板。與綬囊多用青*不同,高階笏囊多用紫*,古人稱之為“紫荷”。 紫荷也是唐朝官場上的高階包。

唐代時,最能顯示身份的包是“魚袋”。綬囊是裝印信的,而魚袋則是盛放符契這類“*”的。唐朝時,官員的*明製成鯉魚形,故名“魚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時必須佩戴魚符;*和地方互動,也以魚符為憑信。凡有魚符者俱給魚袋,使用時系佩於腰間,內盛魚符。魚符有金、銀、銅等質地,以區別地位;魚袋也通過金、銀裝飾來區別地位高低。

宋朝使用的“魚袋”也有金魚袋、銀魚袋之分,但僅是一個空包,魚符被廢用了,僅在這種包上繡上魚紋,凡有資格穿紫紅、緋紅官服的*均可用這種包。

除笏囊、魚袋外,古代官場、文人間還有一種包很流行,這就是用來盛放計算工具、文具一類的“算袋”。其實,“算袋”這種包很早就有,但漢代稱“書囊”,也稱“書袋”。宋代稱“照袋”,也稱“招文袋”,民間則稱其為“*筆囊”。這種包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稱為“書袋”。元明清時代,隨著新物件的出現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如有了放錢放物的“褡褳”、放煙絲的“菸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掛錶的“表帕”、裝飾價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褳”為雙層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放錢,使用時從中間對摺,搭於臂膊上,故又稱“搭膊”。因為搭膊多用來裝錢,民間乾脆呼之為“錢袋子”。因為“袋”與“代”諧音,常用之贈人,以討“代代有錢”的口*。

(選自《*晚報》,有刪改)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出行時要攜帶一些東西,但是*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這些東西需要放在包裡,所以包就顯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久的包叫佩囊,因為外出時多將其佩戴於腰間而得名。佩囊實用方便,人們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為朝代的不同名稱和款式也多有變化,如漢代有一種小的佩囊稱為“縢囊”,唐代的“魚袋”也是一種佩囊。

D.漢代的綬囊與縢囊有所不同,從形狀上看綬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將其賞賜給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為身份的象徵。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製作材料也有區別,有皮質的,也有布質的;在顏*上也有所差異,有青*的也有紫*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據推測可能起源於士兵配備的箭囊。從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續,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裝飾的作用。

C.在*古代,綬囊、笏囊、魚袋都有象徵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圖案、**也有講究,如“虎頭鞶囊”就是上面繡有虎頭圖案的綬囊。

D.古代官場、文人間有一種被稱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來盛放計算工具、文具等,這種包其實在漢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笏板是官員上朝持的簡易手寫板,而裝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階笏囊多用紫*,古人稱之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場上的高階包。

B.雖然宋朝也使用“魚袋”,並且魚袋也有金魚袋、銀魚袋之分,但因為魚符被廢棄,所以魚袋僅是一個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徵。

C.元明清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物件不斷出現並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來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較高裝飾價值的荷包等。

D.“褡褳”也稱“搭膊”,因為它多用來裝錢,在民間又被稱為“錢袋子”,並且由於“袋”與“代”諧音,古人常用之贈人,以討“代代有錢”的口*。

【回答】

4.A

5.B

6.B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中資訊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項,“*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說法絕對,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在*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此類題目答題時應注意分清答題的區域,錯誤設定一般為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比如本題,題幹要求選出“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選項A源自文章第一段,文中說的是“大多沒有口袋”,選項變成“沒有口袋”,說法過於絕對化。

5.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能力。B項,“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裝飾的作用”錯誤,從文章內容來看,佩囊延續的主要原因是“實用方便”。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認真審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那就要求考生應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內容;然後認真辨析所給的選項,把文字的資訊和選項進行比較,看選項有無改變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題的B項,文章第三段說“佩囊實用方便,從先秦用到了明清,雖然名稱和款式多有變化,但人們都少不了佩囊”,可見主要原因應是“實用方便”。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B項,“不再是身份的象徵”錯誤,原文第七節中說“凡有資格穿紫紅、緋紅官服的*均可用這種包”,可見宋朝的魚袋還可象徵身份。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幹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然後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資訊與選項是否一致。比如選項B.資訊源自文章第七節,文中的表述是“凡有資格穿紫紅、緋紅官服的*均可用這種包”,可見選項中“不再是身份的象徵”的判斷有誤。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