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後面小題。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

練習題2.1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後面小題。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後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晉,何厭之有    厭:厭倦

B.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擴張

D.闕秦以利晉      闕:侵損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以亂易整,不武             ②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B.①是寡人之過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C.①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②度我至*中,公乃入

D.①吾其還也              ②則或咎其欲出者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佚之狐說“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B.大兵壓境,國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鄭伯舉薦燭之武,經過佚之狐的一番勸說,燭之武最終答應去見秦君。

C.燭之武見到秦君後,先坦言知亡,然後指出滅鄭國只對晉國有利而對秦無益,並挑撥離間秦晉關係,最終讓秦君退兵。

D.文章通過語言等描寫表現了燭之武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的*格特點。

【小題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回答】

9.A

10.B

【小題3】B

【小題4】(1)況且,您曾經給予晉君恩惠,他也曾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4分。許,濟,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它,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4分。夫人,因,所與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夫晉,何厭之有”中的“厭”應該為“滿足”,題中“厭倦”錯誤。實詞的意思要結合句意來理解。這句話出自文中“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由下文“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測,上一句是說晉貪婪,不知滿足,所以“厭”應該解釋為“滿足”。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例如本題就是採用了代入原文法,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A項由下文“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測,上一句是說晉貪婪,不知滿足,所以“厭”應該解釋為“滿足”。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絡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關鍵詞“意義”“ 用法”。然後比較選項B.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的;A.“以”字,前者是介詞,用,後者是連詞,表目的;C.“乃”,前者譯為於是,就,後者譯為“才”;D.“其”,前者是代詞,那,後者是語氣副詞,還是。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趕考常考的文言虛詞中有18個,考生要系統的記憶,答題時結合句義、語法來判斷用法和意義。“之” 除了選項B.“結構助詞,的”的用法外,還有以下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麼知道?”2.“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多,在課文中屢見不鮮,主要表示“他”、“她”、“它”.如:“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識之”,意即默默地在心裡記住它.3.“之”字用作動詞,意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準備到南海去,怎麼樣?”4.“之”字用作助詞,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但筆者以為也最複雜,可以分為下面三種:⑴“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如:“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意即“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⑵“之”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如;“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之”在這裡沒有實在意義,用於取消句子的**.淆,應注意區分,以免弄錯.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也無實義.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基本上來說,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見的用法就是上面幾種,只要掌握其規律,摸準“之”的用法和意義也是不困難的.

【小題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B.“經過佚之狐的一番勸說,燭之武最終答應去見秦君”與原文: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不符,應該是鄭伯去勸說燭之武。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對照,即可發現B項錯誤。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許:答應,濟:渡過,版:防禦工事;(2)夫人:那個人,因:依靠,所與:同盟者。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比如題中的“夫人”;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絡。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駐紮在函陵,秦*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援,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也撤離了鄭國.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