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

練習題2.2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繆公①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即敗,必於餚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士。”秦三將*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②,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節選自《史記·秦本紀》)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於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於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於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於鄭乎?他日利有大於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

[注]①秦繆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絰(cuī dié):古代喪服。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主其城門           主:掌管

B.更晉地,過周北門     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           移:變化

D.相與之久也           與:結交

11.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解的一組是()

A.臣/非敢沮君* /*行臣子與往 /臣老遲還 /恐不相見 /故哭耳。

B.臣非敢沮君*  /*行臣子 /與往臣老 /遲還恐不相見 /故哭耳。

C.臣 /非敢沮君* /*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 /恐不相見/故哭耳。

D.臣非敢沮君* /*行 /臣子與往 /臣老 /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王室兄弟鬩牆,日漸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鄭國,向秦晉求告,最後還是依靠繆公、文公的支援才得以回朝,殺死弟弟。

B.燭之武審勢度勢,一言紓難。燭之武陳說利害,指出滅掉六國只會利晉而無益於秦,還會給秦國埋下禍患,最終促成秦國退兵,保全鄭國。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時而動。秦穆公本來是助晉圍鄭,認清利弊之後馬上叛晉而親鄭,但後來有人出賣鄭國時,又不惜勞師襲遠攻打鄭國。

D.晉文公借力使力,晉國坐大。晉文公藉助秦的力量回國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帶領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戰四年後,晉文公竟能阻擊大破秦*。

13.把原文中面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

(2)一怵於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於鄭乎?

【回答】

10.B

11.D

12.D

13.

(1)況且,(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麼知道我國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的人呢?

(2)(秦穆)一旦被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誘惑,拋棄晉國(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對於鄭國又有什麼(不能拋棄的)呢?

【解析】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B 項的“更”是經過的意思。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包括通假、異義、多義、活用、偏義,此題考查一詞多義,一詞多義主要是根據具體語境選取常見義項中的固定用法。記憶為主,推斷為輔。具體答題時,要根據語境採用代入法做出判斷。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通讀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臣”“*”“臣子”三個主語斷句。意思是“為臣不敢阻攔*隊。部隊要走了,我倆的兒子在*隊中也將前往;如今我們年歲已大,他們如果回來晚了,恐怕就見不著了,所以才哭。”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先斷易,再斷難。首先默讀一至兩遍,大體瞭解文段語意,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後再考慮有哪些人,人物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事,有什麼過程和結果。句*有三個人物(“臣”“*”“臣子”);句中動詞有“沮、行 、往 、老 、還、哭”等。然後以動詞為中心,弄清人物間的關係,瞭解事件的經過,斷好“臣非敢沮君*”“臣子與往”這兩句。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篩選文中資訊的能力。 D 項人事錯位,文章用秦穆公在位時間紀年,穆公28年發生城濮之戰,穆公32年重耳去世,哪來晉文公大破秦*?

【考點定位】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名師點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寫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然後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找出錯誤。

13.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1) “且”是“況且”的意思,“庸知”是怎麼知道意思,“以”是把的意思。(2)“一”是“一旦”的意思,“怵於燭之武之利”是被動句,“亦何有於鄭乎”是狀語後置句。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文翻譯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本題涉及到的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對重點實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特殊句式中的倒裝句一定要翻譯出來。

【參考譯文】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大臣,要送重耳回國。晉國答應了,於是派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二月,重耳登位成為晉君,這就是晉文公。文公派人殺了子圉。子圉就是晉懷公。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帶,藉助狄人的*隊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鄭國。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生禍難的情況。秦繆公率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殺死襄王的弟弟帶。二*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三十年(前630),繆公幫助晉文公包圍了鄭國。鄭國派人對繆公說:“滅掉鄭國,其結果是使晉國實力增強,這對晉國是有利的,而對秦國卻無利。晉國強大了,就會成為秦國的憂患。”繆公於是撤*,返回秦國。晉國也只好撤*。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去世。

鄭國有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鄭國的城門,可以來偷襲鄭國。”繆公去問蹇叔、百里傒,兩個人回答說:“路經數國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襲擊別人,很少有佔便宜的。再說,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麼知道我國的人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呢?不能襲擊鄭國。”繆公說:“你們不懂得,我已經決定了。”於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率兵。*隊出發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對著*隊大哭。繆公聽說了,生氣地說:“我派兵出發,你們卻攔著*隊大哭,這是為什麼?”二位老人說:“為臣不敢阻攔*隊。部隊要走了,我倆的兒子在*隊中也將前往;如今我們年歲已大,他們如果回來晚了,恐怕就見不著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來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的部隊如果失敗,一定是在殽山的險要處。”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北門經過。周朝的王孫滿看見了秦國的*隊以後說:“秦*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隊開進到滑邑,鄭國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周朝都城出賣,碰見了秦*,他害怕被秦*殺掉或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去*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的三位將*一起商量說:“ 我們要去襲擊鄭國,鄭國現在已經知道了,去也襲擊不成了。”於是滅掉滑邑。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邑。這時候,晉文公死了還沒有安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於是把喪服染成黑*,以方便行*作戰,發兵在殽山阻截秦*。晉*發起攻擊,把秦*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晉*俘獲了秦*三位將*返回都城。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