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晉候、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

練習題3.07W

問題詳情:

晉候、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

晉候、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眾從之。律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閱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8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晉*函陵,秦*氾南           *:*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而夕設版焉               版:築土牆用的夾板

D.秦伯說,與鄭人盟             盟:盟誓

8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無能為也己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B.鄭既知亡矣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且焉置土石

8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燭之武說退秦師理由的一組是(    )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⑥秦伯說,與鄭人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8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形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夜縋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辯論技藝,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範。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係瞭如指掌,並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原因。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90.翻譯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回答】

86.C

87.A

88.C

89.C

90.(1)我沒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晉國,哪裡有滿足的啊?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便)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的土地減少,將從哪裡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3)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分析】

86.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然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A項,“晉*函陵,秦*氾南”中“*”如解釋為“*隊”,在語法上是錯誤的,句中的“*”應是名詞用作動詞,駐*;B項,“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中“行李”是古今異義,古義是指出使的人;D項,“秦伯說,與鄭人盟”中“盟”如解釋為“盟誓”,則與語境不合,句中的“盟”應解釋為“結盟”。故選C項。

87.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這是考查虛詞的用法,然後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後詞語的詞*來分析用法。本題中,A項,“無能為也己”中“為”是動詞,做;“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為”是動詞,給予。B項,兩個“既”都是副詞,已經。C項,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用來。D項,兩個“且”都是連詞,況且,表遞進。故選A項。

8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字內容,篩選文字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燭之武說退秦師理由的一組”,考生要先找到設題的區域,即燭之武說秦師的內容,在文章的第三段,圈出燭之武對秦伯所說的話,然後分析所給的幾個小句子,可以採取排除的方法進行辨析。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是陳述事實,⑥“秦伯說,與鄭人盟”是結果,這兩句都不是燭之武勸退秦師的理由,排除這兩句,故選C項。

8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乾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後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資訊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中,C項,“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錯誤,從文中來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應是“晉曾經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故選C項。

9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後,應先回歸文字,然後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採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本題中,第一句中,“子”,對人的敬稱,你;“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是……也”表判斷,“是”,這。第二句中,“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應為“有何厭”,“厭”,滿足;“既”,已經;“東”,方位名詞做狀語,在東面;“封”,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肆”,擴張;“西封”的“封”是名詞,邊界;“若”,如果;“闕”使動用法,使……減少;“焉”,怎麼,從哪裡;“將焉取之”的“之”是代詞,代土地。第三句,“因”,依靠,憑藉;“人之力”的“之”是結構助詞,的;“敝之”,“敝”,損害,“之”代詞;“失其所與”,“其”,代詞,“與”,親附,結交,“所與”,所字結構,所結交的人;“知”同“智”,明智;“以”,用,介詞;“易”,取代,代替;“吾其還也”中“其”是語氣副詞,表商量語氣,還是。

【點睛】

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

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並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徵,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解答概括歸納文章內容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駐紮在函陵,秦*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隊必定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晉文公說:“我不能早早用你,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答應了他。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並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王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築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那裡,自己就回去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後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調,這並不是威風。我們還是回去吧!晉*也就離開了鄭國。

知識點:*古代文學 春秋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