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

練習題9.55K

問題詳情:

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辭曰:臣之壯也             辭:推辭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損害

D.以亂易整,不武             武:威武

10.與“夫晉,何厭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D.是寡人之過也

11.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國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傳”是文體標誌,即傳記,與“志”“記”意思同。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回答】

9.D

10.B

11.D

12.(1)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解析】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字意。考查文言實詞字意,一看語法結構,二看與上下文的關聯。本題可以採用第二種辦法,從語境上辨析。可採取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D項 “武”應為“使用武力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即“武德”。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特殊句式。例句“有何厭”,賓語前置句。B項“在安”,賓語前置句。A項“也”,D項“也”表示判斷句,C項“為”表示被動,被動句。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D項《左傳》中的“傳”不同於“志”“記”,是解說經義的文字。此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長期注重文化積累。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2.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這兩句話的翻譯重點是文言實詞和句式。“是”,這;“過”,過錯;“鄙”,把……作為邊邑;“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地;“陪”,增加。第一句是判斷句,第二句是反問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九月*午,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沒有用應有的禮儀來接待他,並且在依附於晉國的同時又依附於楚國。晉*駐紮在函陵,秦*駐紮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牆上放下去,去拜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即將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怎麼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國(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困難的,為什麼要使鄭國滅亡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滅鄭,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時候)呢?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後,又想往西擴大疆域。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怎麼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撤*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援,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也撤離了鄭國。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