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短歌行》,回答後面的問題。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

練習題9.53K

問題詳情:

閱讀《短歌行》,回答後面的問題。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

閱讀《短歌行》,回答後面的問題。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這裡代指酒。

B.青青子衿            子衿:衣領。

C.鼓瑟吹笙            鼓:*奏。

D.山不厭高            厭:厭惡。

2.下列對文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四句一節,共八節。開頭兩句抒發詩人對時光易逝、功業未成的感    慨。首句“對酒當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種時間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蘊藏著促人及時努力的意思。

B.三、四節在內容上,表現了詩人對賢才的思慕,藝術手法上則是巧借“引用”,詩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賢而不得時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賢才後的恭敬。

C.五、六節承接上文,進一步抒發詩人渴望賢才的情懷,時憂時喜,感情有起伏。

D.最後兩節仍運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詩人渴求賢才的熱望和統一天下的雄心

3.說明詩中所用比喻的含義。

用“朝露”來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4.說明詩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5.清人吳淇在讀了曹*的《短歌行》後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耳中聽歌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你同意“憐才”一說嗎?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回答】

1.    D   

2.    D   

3.    人生的短暫     賢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4.    詩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貼切地表達了作者寬大廣博的*胸懷,永不滿足的求賢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禮賢下士的精神自勵。   

5.    同意。這首詩是曹*詩歌中具有代表*的言志之作。全詩通過對時光易逝、賢才難得的再三詠歎,抒發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感情,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D項,“山不厭高”中“厭”如解釋為“厭惡”,則與語境不合,從詩中來看,這句話是說“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厭”應解釋為“滿足”。故選D項。

2.本題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採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鑑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對文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然後要注意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本題中,D項,“最後兩節仍運用借代”錯誤,從詩中來看,最後兩節應是運用比興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來比賢才的投奔,故選D項。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分析鑑賞詩歌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說明詩中所用比喻的含義”,然後結合詩歌的內容和主旨分析這些比喻的含義。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譬如”意思是“比如”,由此可知,此處是把短暫的人生比作“朝露”;“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意思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句中用“烏鵲”來比喻 賢才,而“烏鵲南飛”則比喻賢才投奔明主;“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山”“水”比喻明主,也暗指自己,而“不厭高”“不厭深”則是比喻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鑑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的要求,如本題“說明詩中所用典故的含義”,然後找出使用典故的詩句,結合典故的內容來分析在詩中的含義。本詩中,“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說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表現出周公對賢才的態度。詩人使用這一典故,以周公自比,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如本題“清人吳淇在讀了曹*的《短歌行》後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耳中聽歌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你同意‘憐才’一說嗎?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然後分析“憐才”的意思,再結合詩歌的內容、主旨進行分析。答題的時候,先明確態度,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後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分析作答。“憐才”即“愛惜人才”,開頭八句,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接著八句情味則更加纏綿深長,表達對賢才的渴求。第三個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最後八句的前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

【點睛】

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

知識點:

題型:詩歌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