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題。與“天”這一信仰本體相呼應,“天下”則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總體認識...

練習題1.8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題。與“天”這一信仰本體相呼應,“天下”則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總體認識...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題。

與“天”這一信仰本體相呼應,“天下”則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總體認識,同時又是一個現實的本體存在。對於天下的認識,反映了這個民族在其文明發端時期便重整體、重*、重經驗自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天下觀念深刻影響了*歷史上各種對社會理想的追求,並且成為王朝國家不斷重構的合法*依據,最重要的是,為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共同體提供了內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論,與其說“天下”是一種“想象”,毋寧說是一次富有創造*的“發現”。

“天下”一詞,首見於《尚書·召誥》“用於天下,越王顯”,從詞源學的角度來分析,“天下”和“天子”“*”“四夷”“五方”等意義相互關聯的詞應該大體上形成於同一時期。“*”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1963年在陝西出土的“何蕁”銘文上刻有“餘其宅茲*,自之闢民”。“四夷”一詞則初見於《詩經·小雅》,“四夷交侵,*背叛”。有學者認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時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現後就產生了,但這一觀點既無考古的印*,也沒有文獻資料的佐*。所以,目前能夠確定的僅僅是,最晚在西周時期,“天下”和“*”等文字就已經出現了。

相對於“天下”而言,歷史上的“”*雖然也包括多種涵義,但每一種涵義均較為清晰而易於梳理。“*”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認為就是“國之中”,還有人認為有漢族聚居的地區之意。總之,“*”概念的內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發端時期的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這一認知,是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歷史存在,是超越了種族、血緣關係和地區環境差異的實踐理*範疇和產物。

在古代文獻中,“天下”一詞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這樣兩個特點,總體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幾層涵義: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的萬事萬物,“聖人有以觀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易經·繫辭上》),“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易經·繫辭下》);其二,表示空間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範圍,《禮記·曲禮》鄭玄箋註曰:“天下,謂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呂氏春秋·慎勢》),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易經·繫辭下》);其三,表示社會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佈於周邊的少數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構成的世間或人類,“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道德經》),“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為一人者,非意之也”(《禮記·禮運》);其四,表示*的。其意近似或相當於控的國家,“天下之有天下也,闢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興義”(《呂氏春秋·尚德》)。有時也特指*或統治地位,“天下輕於身,而士以身與人”(《呂氏春秋·不侵》),“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兼有上述兩層含義,“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荀子·強國篇》),“唯無以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也” (《莊子·天下篇》)。在實際運用當中,“天下”有時又包含著上述多種涵義。在宋代理學家朱熹《大學章句》所概括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中,“平天下”也被視為封建*倫理和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為核心的信仰體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觀念的支配,深刻地影響了*古代王朝*建構的程序。溯源而論,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發展空間,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華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歷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歷史。從這個意思上講,天下觀念可以說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說原始的萌芽,儘管最終的目標沒有當然也無法實現,但從*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程序則是以“*化”的結局而完美收官。總之,以天為核心的信仰體系和天下觀念,奠定了*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統”國家的*基礎和文化傳統。

(節選自《*古代的信仰精神與天下觀念》郭盛民)

14.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A. “天下”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總體認識,是古代先民在文明發端時期的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這一認知,是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歷史存在。

B. “天下”觀念成為*歷史上王朝國家不斷重構的合法*依據;“天下”觀念的支配,深刻地影響了*古代王朝*建構的程序。

C.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分析,“天下”和“天子”“*”“四夷”“五方”等詞形成於同一時期。目前能夠確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等文字就已經出現了。

D. 溯源而論,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發展空間,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從*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程序則是以“*化”的結局而完美收官。

15.下面對“天下”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義不一致。

B. “天下”表示空間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範圍,與《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義相同。

C. “天下”表示社會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分佈於周邊的少數民族,構成的世間或人類,與《六國論》“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句中的“天下”涵義相同。

D. “天下”表示*的概念。與近代的國家的概念相當,也特指*或統治地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句中的“天下”涵義一致。

16.下面對文意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對於天下的認識,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其文明發端時期便重整體、重*、重經驗自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這一認識為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共同體提供了內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 明清之前,“*”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時期及其以後的“天下”這一概念的內涵與“*”概念的內涵相當。

C. 中華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歷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天下觀念可以說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說原始的萌芽。

D. 在實際運用當中,有時,“天下”的涵義豐富,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視為封建*倫理和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這個“天下”,涵義就不是單一的。

【回答】

14.C

15.A

16.B

【解析】

14.試題分析:本題解答時需要仔細審題,找到選項在原文中對應的區間,然後一一比對,找出*。C項“在西周初期,‘天下’和‘*’等文字就已經出現了”說法絕對,不當。本選項對應資訊在原文第二段,原文為“最晚在西周時期,‘天下’和‘*’等文字就已經出現了”,“最晚”意思是說“天下”和“*”等文字也可能出現的更早。

15.試題分析:本題對應資訊在原文第四段,B項“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不是“空間概念”。C項“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指的是當時的宋朝所擁有的領土,與表示社會概念的“天下”涵義不同。D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與表示*概念的“天下”涵義不一致。

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本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查,選項先列出選文對“天下”的解釋,然後選擇課內的知識來*選文中的觀點。考生在解答時一方面要深入理解選文的觀點,另一方面要認真翻譯所給課內文言句子,準確理解句中出現的“天下”一詞的涵義,將課內與選文相比對,就可以找出*。

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能力,做這類題目學生必須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迅速理清文章思路,篩選出作者的觀點,然後找到每個選項所涉及的段落,仔細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斷出選項的結論,然後確定*。本題B項“明清時期及其以後的‘天下’這一概念的內涵與‘*’概念的內涵相當”文中沒有依據,推斷不正確。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