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審美視野的逐步擴大。在自然美領域,從對動物的審美到...

練習題2.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審美視野的逐步擴大。在自然美領域,從對動物的審美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

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審美視野的逐步擴大。在自然美領域,從對動物的審美到對植物的審美,對山水的觀賞由“比德”到“暢神”的轉變,都可以看出這一點。處於狩獵生活時期的歐洲原始洞穴畫作者,儘管生活在不乏美麗植物花卉的環境裡,但他們著意描繪的只是經常與之周旋的野獸形象。我國仰韶*陶,已有魚、鳥、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們都是脫離各自的生存環境被加以表現的,幾何化的寫意手法和強烈的變形處理,表明這些自然物已變成象徵符號,還談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後,山川草木開始作為人的生活背景獲得了自身的審美意義,然而人們主要是從“比德”的觀點去欣賞它們的。

那時的人習慣於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徵比附於人的道德、情*,使自然事物的屬*(物理屬*、化學屬*、生物屬*)人格化,人的品*客觀化,自然物的美醜,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的價值來評定,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善相樂”的觀點。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提法,和《荀子》一書中所記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觀點,都可看成代表。這種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觀點,雖仍有其片面*,卻標誌著人們對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實用感相分離,轉為道德情感的滿足,表現了歷史的進步。《詩經》常以鳥獸草木比興,作為抒發情意的借用物。《離騷》以香草喻君子,以蕭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觀念對藝術創作有著廣泛的影響。由於藝術作品中大量出現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著了傳統的隱喻意義,如松柏喻堅貞,蘭竹喻清高,直到今天還影響人們對這類自然物的欣賞。

對自然物的“暢神”審美觀,是晉宋以後盛行起來的。同“比德”不同,“暢神”強調的是自然美的欣賞可以使欣賞者的情感得到抒發,得到滿足,從而精神為之一暢。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為地外加的道德倫理價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暢怡悅的審美價值,王羲之《蘭亭集序》寫到自己面臨會稽山*蘭亭一帶有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產生的感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宗炳平生“眷念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酷愛描山畫水,認為再現山川之美,足以“暢神”。他說“峰岫嬈嶷,雲林森渺,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餘復何為哉?暢神而以,神之所暢,孰有先焉!”。肯定觀賞和再現自然美可以“遊目騁懷”,可以“暢神”,也就是肯定從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審美的滿足。這種觀點的提出,標誌著對自然美審美意識的覺醒,為時比西歐早一千多年。在這種觀點基礎上誕生的謝靈運的山水詩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畫,在*藝術史上都具有開山意義。由此而形成的專事表現自然美的藝術品類——山水詩畫,後來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民族藝術對人類藝術寶庫的卓越貢獻。

5.下列關於“比德”和“暢神”及其關係的表述,不符合原義意思的一項是(       )

A.“比德”是指人們習慣*地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徵比附於人的道德、情*,使自然物的屬*人格化,人的品*客觀化。

B.“暢神”是晉宋以後才出現的,它強調自然美的欣賞可以使欣賞者的情感得到抒發,得到滿足,從而精神為之一暢。

C.“比德”實際上是一種“美善相樂”的觀點,孔子等人都曾提出類似的觀點,“比德”對藝術創作有著廣泛的影響。

D.由“比德”到“暢神”的轉變,表現了人類審美視野的逐步擴大,這兩者又都離不開自然美和人類審美這兩個要素。

6.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從人類審美視野的逐步擴大寫起,而從原始洞穴畫到仰韶*陶,再到周秦以後的山川草木的意義變化就能體現這種審美視野的變化。

B.第二段首先對“比德”這個概念進行具體闡釋,然後從古代先賢的理論和人們的藝術創作實踐兩個角度來說明這種理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

C.第三段重點圍繞“暢神”審美觀展開論述,側重從“比德”“暢神”的不同點角度切入,既有《蘭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論闡釋。

D.全文著眼於人類審美藝術視野的擴大,重點論述了“暢神”審美觀的發展變化及表現特徵,強調其對民族藝術和人類藝術寶庫的卓越貢獻。

7.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脫離各自的生存環境被加以表現,或是經過幾何化的寫意手法和強烈的變形處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

B.《詩經》常以鳥獸草木比興,《離騷》以香草喻君子,以蕭艾喻小人,這使得*古典詩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著了傳統的隱喻意義。

C.*古代的“比德”理論雖然存在一定的片面*,但這已經表明人們對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實用感相分離,表現了審美的歷史進步*。

D.肯定從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審美滿足的理論,標誌*人自然美審美意識的覺醒,並直接形成專事表現自然美的藝術品類——山水詩畫。

【回答】

5.B

6.D

7.C

【解析】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關於關於“比德”和“暢神”及其關係表述不正確的”,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C.D項,都是文中有具體依據;B項根據文字第三節“對自然物的‘暢神’審美觀,是晉宋以後盛行起來的”可知,是“晉宋以後盛行起來”,而不是“出現”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聯絡題幹,此題的B項根據文字第三節“對自然物的‘暢神’審美觀,是晉宋以後盛行起來的”可知,是“晉宋以後盛行起來”,而不是“出現”

6.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論述思路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選項D文章並沒有以“暢神”為重點。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D文章並沒有以“暢神”為重點。

7.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A項,“只要”虛設條件,與原文不符;B項,範圍失當,原文是“往往附著了傳統的隱喻意義”。且因果關係不成立;D項,“山水詩畫”並不是在“肯定從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審美的滿足”理論影響下直接形成的。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根據文字第一節“但它們都是脫離各自的生存環 境被加以表現的,幾何化的寫意手法和強烈的變形處理,表明這些自然物已變成象徵符號,還談不上自身的美”可知,“只要”虛設條件,與原文不符。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