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

練習題1.85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它大量出現在宋以後的戲曲小說中。如《竇娥冤》的申冤昭雪,《趙氏孤兒》的孤兒報仇,《漢宮秋》的“團圓夢境”,《琵琶記》的“玉燭調和”,《精忠旗》的滿門旌表,《長生殿》的“蟾宮相見”等等。講究“團圓之趣”已經成為我國極為普遍的傳統審美心理現象。

華夏初民對客觀世界的考察,大概從“天”開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復,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迴圈,使他們直觀地形成了“乾為天,為圓”,以及“渾天如雞子,天體如*丸”的觀念。由於*是一個古老的農耕國家,“天”的好壞又直接關係到農業收成的多寡,因此,對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先民來說,頭頂上的那圓的天,就成了他們頂禮膜拜的物件,這種對“天”的崇拜就導致了對於“天”的執行規律——“圓”的親和與崇尚。

作為*哲學源頭的《易經》體現了*古人的圓道觀,迴圈即圓道是《易經》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對易學而言,“圓”不僅是神祕的示語,而且也是圓融無礙、無往不復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圓來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徵著道的生生不息、變動不已、周行不止。韓非在《解老篇》中評析老子思想時說:“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迴圈的特徵。這種“九九”迴圈往復式的“道”的結構,是離不開圓的。

由於“圓”以其圓滿而使人感到審美的滿足,所以,“圓”經常在“圓滿”“至美”的意義上為佛家所推崇。佛教稱般若真智為“圓智”,稱般若真智對世相的觀照為“圓照”,稱善根為“圓根”,稱修行到最高階段為“圓成”,稱涅槃境界為“圓寂”,將美好至極的事物稱做“圓圓海”。這裡,“圓”均可作為“圓滿”、“大美”和“至美”來解。

圓在*哲學中意味著道境和禪境,易、莊、禪不約而同地將圓作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學內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佛家的因果報應的輪迴觀、《周易》用以解讀宇宙人生奧祕的太極思維模式,以及本文論述的“大團圓”的審美心理,似乎都存在於同一個圓的圖式之中。“圓”既是完滿的象徵,是迴圈往復的表現,也是華夏民族對社會、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種構想、理解和追求。體現在*古代的戲曲小說中,則一切都應該圓滿無缺,缺則有憾。*古代悲劇最悲的要算是關漢卿的《竇娥冤》了,劇中不但有血濺白練,而且還有六月飛雪,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竇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筆鋒一轉,卻來個“竇天章為女申冤昭雪”,由悲轉喜、由缺為圓。對圓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種彌散*的文化——審美理想的規範,“大團圓”即是審美主體對規範的崇尚與屈從,也是審美主體對傳統規範的迎合與妥協。它雖然推進了*文學藝術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圓熟精緻的技能方面的發展,卻也遏制了*藝術,特別是悲劇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毀滅的怵目驚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膽的殘酷。尚圓的傳統觀念不光是“大團圓”審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審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趨向於圓態,趨向一種柔*與韌*,以及圓融渾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團圓”審美心理現象是*特有的,並且在古代的戲曲小說中大量出現,其形成與華夏民族的尚圓觀念有關。

B.“大團圓”審美心理在戲曲小說中以申冤昭雪、報仇雪恨等形式出現,“大團圓”結局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夢境呈現。

C.“大團圓”審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在其影響下,*的悲劇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觸目驚心的震撼。

D.“大團圓”審美心理體現了審美對傳統規範的崇尚、迎合和屈從、妥協,它促進了*文學藝術在技能方面向圓熟精緻的發展。

2.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以*古典戲曲為例,重點論*講究“團圓之趣”是我國極為普遍的傳統審美心理現象。

B.文章最後一段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論*,“大團圓”雖然使*古典文學領先於世界,但也遏制了*文學的發展。

C.文章整體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文章的主體內容主要從易、莊、禪三個角度闡述“圓”在*哲學的美學內涵。

D.文章首段指出“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接下來進行闡釋,最後揭示“大團圓”的內涵。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四季的往復、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迴圈中,智慧的華夏初民逐漸抽象出“乾為天、為圓”的先進觀念,對天的崇拜導致了他們對“圓”的崇尚與親和。

B.華夏初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大概是從天開始的,天之所以成為先民頂禮膜拜的物件,是與天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業收成多寡分不開的。

C.“圓”經常在“圓滿”“至美”的意義上為佛家所推崇,是因為“圓”是完滿的象徵,是迴圈往復的表現,能給人帶來審美的滿足。

D.在古代*,對“圓”的崇尚似乎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審美理想的規範,它使*審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趨向圓態。

【回答】

1.D.A“古代”不當,應該是“宋代以後”;B.“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夢境呈現”錯誤,應該是“有時甚至需要藉助夢境呈現”;C*的悲劇“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對,原文的意思是*悲劇缺少震撼感,是因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毀滅”而產生的。

2.B.“雖然使*古典文學領先於世界”屬於無中生有,原文只是說“它雖然推進了*文學藝術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圓熟精緻的技能方面的發展”。

3.C.“圓”在“圓滿”“至美”的意義上為佛家推崇,與圓是“迴圈往復的表現”沒有關係。(二)文學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3分)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