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曹*自*陵將順*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

練習題1.61W

問題詳情:

曹*自*陵將順*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

曹*自*陵將順*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起兵*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共爭天下。今*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北面而事之!今將*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精*萬人,劉琦合*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必矣。**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選自《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10.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詣:訪問,拜訪。

今*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略:大體,簡要。

若事之不濟                            濟:救濟。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機:關鍵。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請奉命求救於孫將*     立則見其參於前

B.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C.願將*量力而處之       君子尊賢而容眾

D.荊州之民附*者         其不可者拒之

12.下列句子全都能夠作為曹*必敗的根據的一組是

①英雄無用武之地  ②戰士還者及關羽水*精*萬人,劉琦合*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③曹*之眾遠來疲散              ④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⑤荊州之民附*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     ⑥荊、吳之勢強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段寫形勢危急,諸葛亮到東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在分析了曹、劉的情況後,堅定孫權抗曹的意志。

B.諸葛亮善於外交辭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的強大,也不諱言劉備打了敗仗,採用激將法成功遊說孫權抗曹。

C.面對心懷疑慮的孫權,諸葛亮說曹*已是強*之末,不堪一擊,劉備以逸待勞,必將擊潰曹*,打消了孫權的顧慮。

D.諸葛亮的一番勸說之後,本就又不甘心臣服於曹*的孫權,終於堅定了孫劉聯盟的決心,開始與臣下謀劃抗曹事宜。

14.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2)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回答】

【*】

10.C

11.B

12.C

13.C

14.(1)假若像你所說,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呢?

(2)如果這樣,那麼荊州、吳國的勢力就會強大,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形成。  

【解析】

10.

試題分析:濟:成功。把題中義項代入原文,“救濟”與“事”不能搭配,因此不符合要求。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點評:對於實詞的理解,要注意聯絡原文相關內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順文章大意的時候就將這道實詞題解決。每次遇到帶點的實詞,就將選項中的實詞的含義代入,看是否通順,這樣以來,文章看完了,實詞題也就解決了。

11.

試題分析:主謂間,不譯;A介詞,向/介詞,在; C連詞,表順承,不譯/連詞,表並列,不譯;D代詞,……的原因/代詞,……的人。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點評:比較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異同,考生多注重意義而忽略用法,這極易導致判斷的失誤。因為“意義”是現代人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所作的解釋,同一意義,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翻譯;而“用法”卻不是這樣,某一虛詞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語法規則的,它具有穩定*。所以,文言虛詞的意義是由“用法”產生的,我們在辨析其異同時,應該遵循先“用法”後“意義”的原則,這樣才能化繁為簡,作出準確無誤的辨析。

12.

試題分析:①是劉備的處境;②從諸葛亮的言辭中可知,兩萬左右的兵馬只能說可以抵擋一下曹*,遠未能使“曹*必敗”;⑥諸葛亮向劉備提建議和遊說孫權時都提到“事急”,可見當時荊、吳的情況很不好。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

點評:在敘事類選文中,事件的程序有起因、經過和結果,三者之間既有邏輯上的內在聯絡, 也有時序上的階段界限。而命題人有時會將“前一階段”的事件混雜到“後一階段”的事件之中,或將“後一階段”的事件混雜到“前一階段”的事件之中,從而使事件的程序發生混亂,以此來干擾考生的答題思維。

13.

試題分析:“劉備以逸待勞”錯誤。劉備此時正處於“新敗之後”,並非“以逸待勞”。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點評:此類題實際上是對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對排除法:將選項所涉及的內容在原文中找到,歸納出原文的文意,然後和選項進行比對,從而辨別出正誤。只是各選項對錯誤處的設定比較細膩,所以做題時要細緻。

14.

試題分析:注意得分點:(1) “苟”如果,1分;“事”事業,1分;大意1分。

(2) “則”那麼,1分;“鼎足之形成” 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形成,1分;大意1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點評:翻譯一般要求直譯,每個詞語是什麼意思,都要有所體現,還要考慮句式的特點,有的還要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有的語氣要體現出來,翻譯出來的句子要簡明通順。

附譯文:

曹*將要順著長*向東進發,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求救。”於是(諸葛亮)與魯肅一起去拜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將*(您)在*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兵馬,與曹*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削平大亂,(中原)大致已穩定,(他)於是攻破荊州,聲威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到這裡,希望將*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如果(您)能拿*東的兵力同中原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放下武器、捆起鎧*,面朝北向曹*稱臣呢!現在將*外表上假託服從的名義,但內心裡懷著猶豫不決的心思,局勢危急而不能決斷,(離)大禍臨頭沒幾天了!”孫權說:“假若像你所說,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還能恪守節義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是)漢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所有的當代人,眾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樣。如果抵抗曹*的事情不成功,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為曹*的屬下呢?”孫權發怒說:“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十萬將士,來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決定了!除了劉豫州就沒人(能同我一起)抵擋曹*了,可是劉豫州剛了打敗仗,怎能擋得住這個大災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隊雖然在長阪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和關羽率領的水兵精銳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夏的士兵也不少於一萬人。曹*的*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聽說追逐劉豫州,輕裝的騎兵一日一夜行*三百多裡,這就是常說的‘強弓發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這種情況)一定會使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還有,荊州的民眾之所以歸附曹*,(是因為)被他的武力威勢所逼,不是發自內心的順服。現在將*果真能派猛將統領幾萬大*,與劉豫州協同規劃、共同努力,攻破曹*的*隊就是必然的了。曹*的*隊被打敗,勢必退回到北方;如果這樣,那麼荊州、吳國的勢力就會強大,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形成。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說非常高興,就同他的部下們謀劃這件事。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