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人生樹下王開嶺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

練習題3.0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人生樹下王開嶺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

人生樹下

王開嶺

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即讓子孫有衣裳穿、有傢俱使。後來,“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

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廕庇”、“蔭佑”之說,皆緣於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後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下祖宅,院子裡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樑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幹棗來。後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它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者,見*了他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

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後亡,因為果腹的最後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徵,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後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⑦遊同裡古鎮,聽到個說法:*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牆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隻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環一樣貼身隨嫁,多麼暖心,多麼私密,多麼親暱。

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業裡,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這個時代,可穩定傳續的東西越來越少,“不動產”越來越少,“祖宗”的符號和痕跡越來越少。“家”失去了樹蔭的覆護,光**曝於烈日下。

⑩我們的傢什、器皿、陳設,包括果蔬稻粟,幾乎無一源於自產和自制。我們的雙手不再沾染泥土,我們不再是播種者,不再是採摘者,我們最大的身份是購買者,是終端消費者,我們徹底“脫農”了。不僅如此,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裡,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蓆、一具竹榻。

⑪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選自《古典之殤》,有刪節)

8.聯絡文章,簡要概述哪些內容能體現“這樣的樹,猶若親屬”一句的內涵?

9.請賞析文中第⑦段中畫線的語句。

10.文章結尾說“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請試著結合文章探究。

1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標題“人生樹下”,既點明瞭文章所寫的內容——樹與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徵。

B.“後來,‘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一句中的引號起強調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園與樹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一句表達的不是作者對香樟樹的喜愛,而是對女兒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為了表達對樹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時採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詠物抒懷便是其中之一。

E.文章雖然把人生與樹猶若親屬的種種親暱敘寫的豐滿、細膩,其用意還是在於表達“我們成了路人”的哀痛。

【回答】

8.

①故鄉的棗樹見*家族的繁衍生息。

②樹是饑荒年代人們果腹的食材。

③樹是人們離家或返鄉時的精神寄託。

④香樟樹是*南女兒生命成長的終身陪伴。(4分,每點1分)

9.

①疊音詞,寫出了女兒對香樟樹甜蜜而矛盾的微妙情感,

②比喻、排比,表達了女兒與樹的親密關係。

③句式整散結合,節奏鮮明,韻律*。(6分,每點2分)

10.

①生活沒有了樹,猶如失去親屬,令人傷痛;

②生活沒有了樹,家與故鄉越來越疏遠,令人無奈;③生活沒有了樹,解除了與自然共棲的契約,令人憂傷;

④生活沒有了樹,傳統文化逐漸衰落,令人憂思。(7分,第①點1分; 第②③④每點2分)

11.B  E

【解析】

試題分析:

8.文章第四段是此句,且單獨成段。解答此題要關注此段文字上下部分。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後亡,因為果腹的最後一樣東西,是樹皮。⑦遊同裡古鎮,聽到個說法:*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牆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9.本題考查賞析句子。對這種題型,要 “六看”。句內三看,一看句子關鍵詞語;二看句子內部結構關係;三看句子本身表達特點。句外三看,看該句位置特點(或在段首、開頭,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鄰句;三看段、章的中心。本題中“窸窸窣窣”用了疊音詞,寫出了女兒對香樟樹甜蜜而矛盾的微妙情感。“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環一樣貼身隨嫁,多麼暖心,多麼私密,多麼親暱”用比喻、排比,表達了女兒與樹的親密關係,整個文段整句散句相結合,節奏鮮明。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0.本題考查結尾段的意蘊。樹,猶如我們的親屬,失去樹,猶如失去親屬。樹,代表了家與故鄉,沒有了樹,等於和故鄉疏遠了,與大自然疏遠了。表達作者“我們成了路人”的哀痛之情。

考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層級為探究F。

11.A.“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徵”錯。文章沒有用象徵手法。C.“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一句表達的不是作者對香樟樹的喜愛錯。此句包含對樹的喜愛之情。上文寫到女兒與樹的親密,自然有喜愛之情。 D.詠物抒懷不是修辭手法。

考點: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