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儒者可與守成論蘇軾聖人之於天下也,無意於取也。譬之*海,百穀赴焉;譬之麟鳳,鳥獸萃...

練習題9.87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儒者可與守成論蘇軾聖人之於天下也,無意於取也。譬之*海,百穀赴焉;譬之麟鳳,鳥獸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儒者可與守成論

蘇軾

聖人之於天下也,無意於取也。譬之*海,百穀赴焉;譬之麟鳳,鳥獸萃焉。雖欲辭之,豈可得哉?禹治洪水,排萬世之患,使溝壑之地,疏為桑麻,魚鱉之民,化為衣冠。契①為司徒,而五教行,棄②為后稷,而蒸民粒,世濟其德。至於湯武拯塗炭之民,而置之於仁壽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聖人者,蓋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於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傳數十世,而民不叛。豈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諸侯並起力征爭奪者,天下皆是也。德既無以相過,則智勝而已矣;智既無以相傾,則力奪而已矣。至秦之亂,則天下蕩然,無復知有仁義矣。漢高帝以三尺劍,起布衣,五年而並天下。雖稍輔以仁義,然所用之人,常先於智勇,所行之策,常主於權謀。是以戰必勝,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於無事,以為子孫無窮之計,而武夫談臣,舉非其人,莫與為者。故陸賈訊之曰:“陛下以馬上得之,豈可以馬上治之!”叔孫通亦曰:“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於是酌古今之宜與禮樂之中,取其簡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為朝覲會同冠昏喪祭一代之法。雖足以傳數百年,上下相安,然終不若三代聖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長也。

夫武夫謀臣,譬之*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養生。儒者譬之五穀,可以養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爭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敗於泓,身夷而國蹙。此以五穀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詩書,殺豪傑,東城臨池,北築遼水,民不得休息,傳之二世,宗廟蕪滅。此以*石養生者也。善夫,賈生之論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為二道故具論三代以來所以取守之術使知禹湯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極功而陸賈叔孫通之流蓋儒術之粗也。(《東坡文集卷四十》)

[注]①契:商的祖先,傳說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商。②棄:周族的始祖,被尊為“百穀之神”,所以叫“后稷”。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譬之麟鳳,鳥獸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濟其德  濟:成全

C.雖稍輔以仁義        稍:逐漸

D.身夷而國蹙          夷:平安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德既無以相過,則智勝而已矣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D.此以五穀伐病者也              僕以口語遇遭此禍

1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很強的策論文,從多個角度雄辯地闡釋了儒者對於守成的重要*,旗幟鮮明地表明瞭文人主政的*思想。

B.文章首先闡明上古三代以傑出貢獻和文德教化而贏得天下,從而安守天下,繼而闡明劉邦憑藉武力取得天下卻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後用精當的比喻,並結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兩例,論*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進而總結了文人用於守成的觀點。

D.本文多用結構對應的整句,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既體現了語言的音樂美,更體現了論說文雄辯的**,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為二道故具論三代以來所以取守之術使知禹湯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極功而陸賈叔孫通之流蓋儒術之粗也。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以是得之,以是守之,傳數十世,而民不叛。豈有二道哉?

(2)德既無以相過,則智勝而已矣;智既無以相傾,則力奪而已矣。

【回答】

14.D

15.C

16.C

17.夫世俗不察 /直以攻守為二道 /故具論三代以來所以取守之術 /使知禹湯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極功/而陸賈叔孫通之流/蓋儒術之粗也。

18.(1)(這三個聖人)憑藉這些來得到天下,又憑藉這些來守住天下,傳承十代,而百姓卻不背叛(他們)。這難道有別的理由嗎?

(2)如果用仁德已經沒有辦法幫助人們改正錯誤,那麼就用智謀取勝吧;如果智謀已經無法使對方傾覆,那麼就用武力搶奪吧。

【解析】

試題分析:

14.此類題目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D夷:受傷。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1)記憶解詞法。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2)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另外,文言實詞重點還在於平時的分類積累、記憶,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學們在記憶不牢、拿捏不準的時候,嘗試運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A.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B.則:連詞,表順承/連詞,錶轉折;C.所以:固定結構,用來……;D.以:介詞,用/介詞,因為。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C文中宋襄公和秦始皇的失敗教訓,均為反面事例。解答此類題的思路是:先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再把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這裡可根據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果是敘述*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節;若有人物對話,就要弄清誰與誰對話,講的什麼話。如是說理*文章,則要弄明白談了哪些問題,表明了怎樣的觀點。同現代漢語語法一樣,古文中的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代詞),謂語多是動詞,主語、謂語與賓語是句子的主幹,而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謂語動詞,分析動詞與它前後詞語之間的關係,就能正確斷句。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8.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為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絡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絡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對於天下,聖人是無意於取得它的。比如那*海,千百條谷水匯入其中;比如那麒麟鳳凰,各種鳥獸都聚集(到它們的周圍)。即使想要推辭,又怎麼能夠呢?大禹治理洪水,排除了萬代的憂患,將溝溝壑壑整治成桑田沃土;讓像魚鱉般未開化之民,成為穿衣戴帽懂文明之人。契(xiè,古代人名)做了司徒之後,名種教化才得以施行;棄(后稷的名字)做了農官(虞舜命棄為農官,教民耕稼,稱為“后稷”)教民耕稼之後,眾百姓(蒸,眾)才吃上了糧食,世人成全了他的美德。至於商湯與周武王拯救困苦的百姓,然後建立了仁德而長壽的國家,所以天下的百姓一個接著一個來朝見他們。這三個聖人,也許是因為辭讓又不能使他們離開,躲避他們也不能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更加整治好國內的政事,闡明教化,因此他的百姓不改變他們的好習慣。(這三個聖人)憑藉這些來得到天下,又憑藉這些來守住天下,傳承十代,而百姓卻不背叛(他們)。這難道有別的理由嗎?

周王朝已經衰弱,諸侯都起來全力征伐搶奪,天下都是這樣。如果用仁德已經沒有辦法幫助人們改正錯誤,那麼就用智謀取勝吧;如果智謀已經無法使對方傾覆,那麼就用武力搶奪罷。到秦始皇時,完全無秩序,全天下都敗壞了,不再有人知道世上還應有仁德道義。漢高帝憑三尺寶劍,從布衣起事,五年時間就吞併了天下。雖然慢慢地用仁德道義來輔助治國,但是他所任用的那些人,一般都是對智謀和勇武很尊崇的,所推行的政策,都是以權術和謀略為主的。因此每戰必定勝,每次攻佔必定會奪取(土地財物)。天下已經平定,漢高帝悲愁沒有能用來享受這功業,讓國家平安無事,使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的計策,但武士和謀臣,全都不是那種人才,沒有能和他一起守成的。因此陸賈勸諫說:“陛下用武力奪得天下,怎麼能用武力治理呢?”叔孫通也說:“儒生,我們很難與他們一起進攻,但可以與他們一起守衛成果。”於是斟酌從古至今那些適宜的,並且與禮樂一致的,選擇那些簡單又容易懂的,淺顯又容易實行的,把它制訂成諸侯朝拜覲見聚會婚慶喪葬祭祀等的一系列律法。雖然足以流傳幾百年,天子臣民相安無事,然而始終不如三代聖人取得(基業)和守護(基業)的方法那樣源頭深遠且流傳長久啊。

那武士和謀臣,就好比是*草和砭石,可以治病,但不能夠用來保養身體。儒生就好比是糧食,能夠保養身體,卻不能用來治病。宋襄公與諸侯爭霸,不捉拿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攻擊沒排成列的敵人,以致於在泓戰敗了,自己受傷,國家也陷入了困窘之中。這就是用糧食來治病的人啊。秦始皇燒燬詩書,殺死豪傑,東邊的城牆修到了臨洮,北邊築牆到了遼水,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基業)只傳了兩世,統治就被*了。這就是用*草砭石來保養身體的人啊。賈誼的議論多麼好啊:“不施行仁德道義,進攻和守衛的形勢就不同啊。”那世間的俗人不知曉,一直認為進攻防守是兩種方法。所以(我)詳細地論述了三代以來用來奪取和守衛的策略,使人們知道文王武王大禹成湯的威力和仁德,是儒者的最高功業。而陸賈、叔孫通這一類,也許只是儒家學說的表面現象吧。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