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至於親賓來萃,...

練習題1.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至於親賓來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至於親賓來萃,輒陳樽俎,對之危坐,終日不倦。李氏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嘗集士謙所,盛饌盈前,而先為設黍,謂群從曰:“孔子稱黍為五穀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少長肅然,不敢馳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德也。”士謙聞而自責曰:“何乃為人所疏,頓至於此!”

士謙家富於財,躬處節儉,每以振施為務。州里有喪事不辦者,士謙輒奔走赴之,隨乏供給。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於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遽令放之。其奴嘗與鄉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斃於手下。震惶懼請罪,士謙謂之曰:“卿本無殺心,何為相謝!然可遠去,無為吏之所拘。”*寬厚,皆此類也。

其後出粟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穀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士謙曰:“吾家餘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於是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矣,幸勿為念也。”各令罷去。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謙,謙拒之,一無所受。他年又大飢,多有死者,士謙罄竭家資,為之糜粥,賴以全活者將萬計。收埋骸骨,所見無遺。至春又出糧種,分給貧乏。趙郡農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乃李參*遺惠也。”或謂士謙曰:“子多*德。”士謙曰“所謂*德者何?猶耳鳴,已獨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德之有!”

(選自《隋書·隱逸傳》)

14.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至於親賓來萃   萃: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B.對之危坐       危:端坐

C.過於本主       過:超過

D.對之燔契       燔:焚燒

15.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

B.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

C.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

D.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士謙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習俗,每逢社日先擺上黍米飯。前來聚會的親朋從士謙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B.李士謙對待親友恭謹誠摯,從不冷淡、鄙薄眾人;他聽說人們把自己視為超群的君子,心裡很不安,自責因愚鈍而被人疏遠。

C.李士謙雖殷實富有,但他厲行節儉,在鄉里樂善好施;對待有過失者他極盡體恤之心。他做了許多善事,在鄉間有美名傳誦。

D.李士謙願為子女多積*德,他把*德比做耳鳴,意思是*德只能心知,不足以外人道也。這反映了他在追求隱逸之士的風範。

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德也。

(2)值年穀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

【回答】

14.A

15.B

16.D

17.

(1)見了君子以後,才感覺到我們這些人缺乏品德修養啊。

(2)遇上當年糧食歉收,借債的人沒有什麼來償還,都來表示愧歉。

【解析】

試題分析:

1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至於親賓來萃”中的“萃”如解釋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就是名詞了,從語法結構上與前面的“親賓”不合;親賓,親朋好友,是並列的,後面的“來萃”充當謂語,故“萃”應該是動詞,解釋為“聚集”。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題的A項,因為萃”如解釋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就是名詞了,從語法結構上與前面的“親賓”不合;親賓,親朋好友,是並列的名詞作主語,後面的“來萃”充當謂語,故“萃”應該是動詞,解釋為“聚集”。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就可以採取課內知識遷移法解決。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絡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字,結合語境理解大意,“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這句話的大意是:有兄弟倆因財產分配不均,互相爭吵,以至鬧到公堂。士謙聽到後就拿出自己的錢財,補足那個分得少的人,讓他與分得多的人相等。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兄弟”“士謙”“少者”“多者”。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資訊,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述中變換一些資訊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D項,“李士謙願為子女多積*德,他把*德比做耳鳴”錯誤,原文最後一段說,“或謂士謙曰:‘子多*德。’士謙曰‘所謂*德者何?猶耳鳴,已獨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德之有!’”,可推知不是“願為子女多積*德”,而是別人讚許李士謙“多*德”。原文意思是*德只能己知,外人不知,並無“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意思。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17.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既”,在……之後;“方”,才;“不德”,缺乏品德、沒有品德。第二句中,“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可聯絡熟語“五穀豐登”;“無以”,固定用法,沒有用來……的辦法;“謝”,道歉。同時要關注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君子”“吾徒”“年穀”“債家”。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自從幼年喪父,不曾喝酒吃肉,口中從不出殺人害人之言。每到親朋好友前來相聚,他就盛設宴席,面對客人端坐奉陪,整日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很興旺,每到春秋兩次祭神之日,一定大搞排場,極盡歡樂之事,場面喧鬧紛亂,人們無不沉醉其中。他們曾經到李士謙家裡,豐盛佳餚擺滿前,先擺上黍米飯,李士謙對侄輩說:“孔子稱黍米為五穀之長,荀卿也說食物以黍稷為先,古人所崇尚的能夠違背嗎?”於是老少肅然起敬,不敢鬆弛懈怠,回去後相互議論說:“見了君子以後,才感覺到我們這些人缺乏品德修養啊。”士謙聽到後卻責備自己道:“我怎麼會被人疏遠,愚鈍到這種地步。”

士謙家富財足,可自己在家裡卻很節儉,他常常把賑濟別人作為重要的事情。州里如果有人家裡遇到喪事而無力安葬,士謙就急忙趕到那裡,根據所缺提供幫助。有兄弟倆因財產分配不均,互相爭吵,以至鬧到公堂。士謙聽到後就拿出自己的錢財,補足那個分得少的人,讓他與分得多的人相等。兄弟倆羞愧恐懼,又互相推讓,最終都成了品行良好的人。一頭牛跑到士謙家的農田裡,士謙把牛牽到蔭涼處精心餵養,照顧之周勝過了牛的主人。每當望見有人偷割他家地裡的莊稼,總是默默地避開。他的家僮曾經抓住偷他家糧食的人,士謙好言寬慰,說:“家裡太窮了才至於這樣,從道理上講,不應該責備。”馬上叫家僮放了小偷。士謙的家僕曾經與同鄉人董震喝醉酒後比試力氣,董震扼住家僕的喉嚨,竟使家僕死在手下。董震惶恐不安地前來請罪,士謙對他說:“你本來就沒有殺人之心,為什麼要請罪呢!但是你可以遠離此地,不要被官府差吏抓住。”士謙*情寬厚,處事都是這樣的。

後來士謙拿出幾千擔糧食,借給同鄉的人。遇上當年糧食歉收,借債的人沒有什麼來償還,都來表示愧歉。士謙說:“我家多餘的糧食,本來就是準備救濟用的,哪裡是為求利的啊。”於是把借債的人全請到家裡,給他們擺上酒食,當著他們的面燒掉了借債的契約,說:“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了,希望再不要為此事*心了。”然後叫他們各自回家去。第二年糧食豐收,債家爭相來還債,士謙拒絕了他們,一點兒也沒有接受。另一年又遇大饑荒,死的人很多,士謙拿出全部家資,給飢餓的人們熬粥喝,依靠他的救濟而活下來的人數以萬計。士謙還收埋餓死人的骸骨,凡是能看到的,沒有漏掉一個。到了春天又拿出糧食種子,分給貧困人家。趙郡的農民都非常感激他,撫摩著自己的子孫說:“這都是李參*留給我們的恩惠啊。”有人對李士謙說:“您積的*德太多了。”士謙說:“所說的*德是什麼呢?就像是耳鳴,只有自己能聽到,別人並不知道。現在我所做的,你們都知道,還有什麼*德呢?”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