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通變”與*獨特價值觀李德順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視野集中於...

練習題3.1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通變”與*獨特價值觀李德順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視野集中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通變”與*獨特價值觀

李德順

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視野集中於世事人生、倫理*,有一條人本主義的主線;西方文化則偏重於探求知識、科學及其應用,有一條科學主義的主線。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可以從考察*人的價值觀念入手,其中“通變”就是一個著眼點。

《周易》是凸顯中華文化獨特精神氣質的經典文獻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確,就是“易”。“易”即“通變”。《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變”來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經驗與道理。《周易》認為,人世間的事,有變才有通,國家和*才能生存發展,因此要“通變”。當然,變中有所不變,變是為了保持主體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標的不變。為此,《周易》提出了兩條價值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條結合起來,就是主張依天地之道,始終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根本目標,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關係。數千年來,中華文化也確實保持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通變”精神。

拿語言文字形式來說,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歷來多種多樣、豐富多*。作為其統一公共形式的漢語,從*骨文的字型和發音開始,經歷了從象形到形意兼備、從篆隸體到行楷體、從繁體字到簡體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現代漢語,且變化仍未結束。再拿漢語的文學形式來講,從遠古神話傳說、《詩經》中的民謠,到接替興起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到現代白話文學,總是在推出一種又一種創新形式,引領一代又一代風騷,並沒有一個終結。而所有這些變化的動力,都來自人們的生活,與*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適應。

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如此,建築、服飾、飲食、醫*等生活領域以及生產、科技、*事、*等社會領域,也無不如此。舉凡為民族生存發展所必需的事務,*人都能以“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態,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在這些自我改變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固然遭遇了諸多曲折和磨難,甚至充滿凶險和動盪,但最終總能浴火重生、不斷更新,贏得更廣大的生長空間與更旺盛的生機活力。而這一切所顯示出的,正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氣質。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僅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碼,而且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文化基因。它讓中華民族具有寬廣、從容、務實、機敏的胸襟氣度,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在變中求不變的經驗、技巧和具體成果,包括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諸子百家學說、治政經驗、禮儀風俗,到各種具體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華先人傳下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遺產,內容博大精深。但必須看到,它們畢竟多屬時政、規範和技術層面的成果,都是變化演進過程中的具體收穫,因此有一定的歷史階段*和侷限*,並非終極不變的樣式。唯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華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來,我國的有識之士就不怕改變自己,而是處變不驚,對內對外均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吸收一切有益的東西,通過相容並蓄成就自己。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的文化才呈現出“馬、中、西”匯通的新面貌。無論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盡通達之處,“馬、中、西”匯通都是近代以來*從被動變為主動,面向世界、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正常狀態,也是新形勢下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內在需要。

(選自《*日報》2015-6-18)

7.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化視野集中於世事人生、倫理*,有一條人本主義的主線;西方文化則偏重於探求知識、科學及其應用,有一條科學主義的主線。

B.中華文化遭遇過許多曲折和磨難,但總能不斷更新,贏得更廣大的生長空間與更旺盛的生機活力靠的正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氣質。

C.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通變”精神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文化基因,作為有識之士就要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

D.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通變”精神,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和精神密碼,“馬、中、西”匯通是新形勢下弘揚這種精神的內在需求。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依靠“通變”來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經驗與道理,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變精神讓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不斷追求變化的經驗、技巧和具體成果。

C.漢語文字形式和文學形式變化的動力來自*人的生活,與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適應。

D.對民族生存發展必需的事務,*人都能以“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態通變。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變”作為考察*人的價值觀念的一個著眼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

B.《周易》主張依天地之道,始終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根本目標,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關係。

C.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歷史階段*和侷限*,並非終極不變的。

D.我們今天的文化能夠呈現出“馬、中、西”匯通的新面貌是因為有識之士能通過相容幷蓄成就自己。

【回答】

7.D

8.B

9.C

【解析】

7.

試題分析:A項在文章第一段,B項概括文字第四段,C項出自文字最後一段,ABC都屬於區域性意思,D項最全面。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這類題要通讀文章理解文意,還要了解出題者故意設定的干擾項,常見的錯誤型別有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答非所問等。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

試題分析:B項,原文為“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在變中求不變的經驗、技巧和具體成果”。 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型別: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考點:分析理解文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9.

試題分析:C項,張冠李戴,有歷史階段*和侷限*的是各種“文化遺產”。 本題考查歸納和篩選資訊的能力。這類試題出題者常常故意設定錯誤選項,往往偷換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這就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速讀選項,找到選項所在的內容區間,以此圈定範圍,並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較。

考點:歸納和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