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高於衝突  與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

練習題9.71K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高於衝突  與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高於衝突   與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更強調社會*、以和為貴,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時期的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形成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合一”的意義,在我國文明發展早期就有了。《尚書·舜典》記載,帝舜命其樂官通過詩歌音樂,達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說明我國古人已瞭解音樂促進*的作用,體現了早期智者對宇宙*的嚮往。我國古人反覆以聲樂之和比喻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的*,從而成為一種普遍追求。如《左傳》中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可見,我國古人將音樂的*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族群與族群、人與天地等關係的模型,對“和”的追求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  這一思想對儒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經典《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這表明,人類的*在根本上來源於天地的*,即自然的*,*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沒有*就沒有萬物化生,*的實現有著深刻的宇宙論根源。宋代哲學家張載曾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顯然,張載強調:從對立到*,不僅是天地的法則,也是社會、人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作為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這在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中同樣源遠流長。《尚書·堯典》提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以後,“協和萬邦”便成為中華世界觀的典範。類似的說法還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周禮·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則,提出“‘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構建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持續不斷的理想。   人與自然的*統一,漢代以後被表達為“天人合一”,成為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合一,注重人道(人類社會法則)和天道(宇宙普遍規律)的一致,不主張把天和人割裂開來。“天人合一”思想不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人對立,而主張天人協調。根據這種思想,人不能違背自然,而應順從自然規律,使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相協調。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體現自然的本*,致力於人與自然統一併與自然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主張人主動配合天地的生生變化,在與自然相協調的同時協助並促進宇宙的*與發展。這種追求人與自然*的思想,對糾正無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顧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觀念,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中有一種衝突意識,總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殘酷,*則沒有出現過那樣的宗教戰爭。可以說,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其文化根源都不在東方。總體來講,同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高於衝突。 (節選自陳來《充分認識中華獨特價值觀》)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由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發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義在*文明發展早期就有了。

B《史記 ·樂記》認為音樂的*來源於天與地的*,而人類的*從根本上也來源於天地的*。

C自從孔子把“和”作為同外界交往的原則後,中華文明一直把構建和平共處的世界作為理想。

D追求人與自然*的思想有利於糾正無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顧及環境與生態平衡的觀念和行為。

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段開門見山,通過指出中華文化、中華價值觀與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的不同,提出了論點。

B文章主體部分引經據典,逐層分析,闡明瞭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對“*”的重視與追求。

C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獻,批判了西方的衝突意識,強調了*高於衝突的思想。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樂”在*古代經典中多有記載,備受推崇,與古人慾以之促進*的思想不無關係。

B“協和萬邦”是中華世界觀的典範,因而《尚書· 堯典》等多家著作對此闡釋頗多。

C根據天人合一思想,人與天不能對立,人應該順從自然規律,使其行為與自然相協。

D*沒有出現過西方那樣的宗教戰爭,與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高於衝突有關。

【回答】

1. D 解析 A項,張冠李戴,選項中的“其”是指“和而不同”,而文字中說的是“和”。B項,曲解文意,錯在“《禮記 ·樂記》認為音樂的*來源於天與地的*”。《禮記 ·樂記》中所說的“樂者,天地之和也”是說音樂能夠表現天地的*。C項,無中生有,錯在“自從”。中華文明以構建和平共處的美好世界為基本的理想,未必是從孔子開始的。(3分)

2.C 解析 對論據作用的解說錯誤。“大量引用古代文獻”並非立足於要批判西方的衝突意識。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講其存在的問題,然後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獻中並沒有這些內容。

3.B 解析 因果倒置。《尚書·堯典》提出“協和萬邦”後,“協和萬邦”才成了中華世界觀的典範。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