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從道不從君馬作武 “從道不從君”這句千古以來曾激勵過無數文人士子抱持*個*與品...

練習題1.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從道不從君馬作武 “從道不從君”這句千古以來曾激勵過無數文人士子抱持*個*與品...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從道不從君

馬作武

 “從道不從君”這句千古以來曾激勵過無數文人士子抱持*個*與品格的口號。    出自《荀子·臣道》。作為口號,這句話挑戰君主*,倡導體制外*人格。其精神,是對充溢著民本主義思想元素的古老*教條的承傳和發揮。但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口號和精神既非荀子的發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戰國末的荀子一方面接過了孟子暴君放伐論的旗幟,明確宣稱:“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嚴格界定了君與民的主從身份及地住。稱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可見荀子秉承的民本主義主張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對民眾的絕對統治為前提和基礎的。民眾不過是水,而君主則是凌駕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體,才是目的。荀子說:“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這最後一句,才是點題:所謂重民愛民,無非是“求其為已用,為己死”。這與西周以來作為統治智慧結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脈相承。   

理解“從道不從君”,關鍵在一“道”字。春秋以來,道在道路、道理含義基礎上升華為一個頗具哲學意義且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甚至被稱為*思想傳統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諸子的“道”具有主觀*的終極價值,含攝的乃是最高的*秩序以及行為與道德的最高原則。這僅限於政術或治道層面,而沒有達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對先秦諸子來說,“他們全部思考的是對曾經稱為‘天’的權威的道德和*秩序之瓦解的迴應;而且,對於他們所有人來說關鍵問題並不是西方哲學的所謂‘真理是什麼’,而是‘道在哪裡’的問題,這是規範國家與指導個人生活的道”。有人將道與真理等量齊觀,但我們知道,首先,“道”是主觀建構之“路”,其本質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觀發現之“真”,具有絕對*和先驗*。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變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恆的。第三,“道”追問“可”與“不可”:“真理”追問“是”與“不是”。荀子之“道”與真理無關,歸根結底是超驗*的“聖王之道”,就本質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則.在下者則流為具體的安邦治國之道術。在荀子心中,“道”的這種本質屬*十分明確。他說:  “道也者,治之經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可見荀子的“道”與孔孟之道一樣,屬於形下意義的治道,是藉助先王的名義而抽象出來的君主*的一般原則。它不是科學與理*的結晶,而是統治術以及經驗的提煉。

 “從道不從君”是對以君主*為最高目標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構建了社會*秩序,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原則,明確了個人在宗法人倫關係網路中的名分與地位。“從道不從君”的提出,意味著超越了對具體的君主個人的忠誠,將作為整個君主制秩序與文化象徵的君道而不是君主個人奉為終極權威。                     (《光明日報》2013年11月18日,有刪改)

6.下列關於對“道”和“真理”關係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是有哲學意義且內涵豐富的,含攝的是最高的*秩序以及行為與道德的最高原則,與真理無關。   

B.道是主觀建構的,本質是“人道”;真理是客觀發現的,是絕對的,先驗的。

C.道是多元的,可變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恆的。   

D.道和真理的目標不一樣,前者是“可”與“不可”,後者追問“是”與“不是”。

7.下列關於“從道不從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荀子提出“從道不從君”是想挑戰君主*,倡導體制外*人格,也是想承傳和發揮充溢著民本主義思想元素的古老*教條。   

B.“從道不從君”意味著不用服從君主的統治,將作為整個君主制秩序與文化象徵的君道奉為權威就夠了。   

C.“從道不從君”,關鍵在“道”字。這個“道”與孔盂之道一樣,只是形下意義的“禮義辭讓忠信”。

D.“從道不從君”是對以君主*為最高目標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恪守,本質上並沒有否定君主*。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荀子的“道”是“聖王之道”,可以表現為君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則,也可以表現為具體的安邦治國之道術。

B.荀子強調民眾的地位和作用,主張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眾要絕對服從君主的統治,這是學習了西周以來的敬德保民思想後提出來的。

C.先秦諸子的“道”是規範國家與指導個人生活的道,但僅限於政術或治道層面,沒有達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構建了社會*秩序,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原則,這與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回答】

6.A

7.D

8.B

【解析】

6.

試題分析:根據第三段“含攝最高的*秩序以及行為與道德的最高原則”的只是先秦諸子的“道”,“ 與真理無關”的是荀子之道。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7.

試題分析:根據第一段可以發現A的錯誤,那不是荀子的本意。根據第四段最後部分可以發現B 中“不用服從君主統治”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根據第三段結尾處可以發現C中對於“道”的理解太狹隘了。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

試題分析:根據第二段可以發現“學習敬德保民思想”屬於無中生有。A 、C可以從第三段找到根據。D可以從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根據。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