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

練習題3.1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意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衛。說蘧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自衛如晉,將舍於宿,聞鐘聲,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君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節選自《史記·吳太伯世家》

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

B. 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

C. 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

D. 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

2.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除喪,指守孝期滿,除去喪服,與“服闕”“除服”含義相同。

B. 吾子,對人的尊稱,可譯為“您”,表示親近或敬愛的意思。

C. 大夫,先秦時代職官分三級,大夫為最高等級,高於卿、士。

D. 上國,春秋時期稱中原諸國為“上國”,與吳楚諸國相對而言。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季札出身顯貴,遵守禮制。季札為吳王幼子,吳王生前想讓他繼位,他避讓不答應,堅持長幼有序,讓長子諸樊繼位,執掌國政。

B. 季札思慕聖賢,堅守節義。吳國人堅持立季札為國君,季札學習子臧的節義,拋棄家室財產去耕種田地,吳國人只好放棄這個打算。

C. 季札知人知事,富有遠見。他預言齊國的*將要有變動,提醒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職。後齊國發生欒高之亂,晏子因聽從建議得以倖免。

D. 季札守諾重信,始終不渝。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季札明白徐君心意,約定將寶劍贈給徐君。徐君去世,季札把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

(2)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5. 季札對子產和叔向分別提出怎樣的忠告?請簡要說明。

【回答】

1. B    2. C    3. D   

4. (1)諸樊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弟弟餘祭想按次序傳位,一定要把君位交還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

(2)當初我心中已經答應(把劍給)他,怎麼會因為徐君死去就違揹我的心意呢!   

5. ①季札告誡子產,要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②季札告誡*格剛直的叔向,要考慮如何避免禍患。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句子意思是:您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冒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

“誰敢幹君”中,“君”是“幹”的賓語,意思是“冒犯您”,不能斷開,排除AD;“札雖不材”意思是“我雖無能”,“不材”是“札”的謂語,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語境的含義作答。

C項,“大夫為最高等級,高於卿、士”錯誤,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

故選C。

【3題詳解】

此題考查篩選和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這類題目常涉及人物行為舉止、人物主張、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格、人物誌向、人物才智、選文的綜合*八類資訊的篩選,做題時要在原文中找準區間,把準物件,體情察意,切忌張冠李戴,忌斷章取義,無中生有。

D項,“約定將寶劍贈給徐君”錯誤,原文是“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可見並未約定。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後,應先回歸文字,然後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採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

(1)授:傳給;欲傳以次:按照次序傳位;致:交還、歸還;稱:符合,滿足。

(2)始:當初,起初;許:答應,同意;豈:怎麼,難道;倍:通“背”,違背。

【5題詳解】

此題考查篩選和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需要學生認真閱讀相關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概括分析,分點作答。

由“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可知,季札告誡子產,要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

由“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可知,季札告誡*格剛直的叔向,要考慮如何避免禍患。

【點睛】複習時識記、積累大量的文學常識是解題的關鍵,而且掌握一些識記技巧對應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紹三種常用的記憶方法:1.穿針引線法。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格、內容等。例如記憶*古代文學史,可以以內容為線索,用時間線穿起各個朝代文學現象。具體如下:韻文類: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散文類:尚書→先秦散文→六朝陶淵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詩文三大家→明中葉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聯想記憶法。識記文化常識要進行相關的聯想,或相似聯想,或相反聯想。比如記憶屈原:屈原→《離騷》→*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李白、李賀。這樣能較系統地記住許多知識。3.積累法。對於一些常識*知識,要加強梳理和記憶。如古代的“官職常識”“人物稱謂常識”“文集命名常識”“科舉常識”“地理常識”“古籍常識”等,可以將所有需要記憶的文學文化常識化整為零,分配在各個時間段裡予以記憶。

參考譯文:

二十五年(前561),王壽夢死。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zhài),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賢能,因而壽夢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推辭不答應,於是壽夢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王諸樊元年(前560),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您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冒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就拋棄了家室財產去耕田,吳國人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十三年(前548),王諸樊死去。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實現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兩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禍亂不會平息。”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免禍。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如見故人。對子產說:“鄭國掌握*的人窮奢極侈,大難將臨,*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蘧瑗(qúyuàn)、史*、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邑,聽到鼓鍾作樂之聲,說:“奇怪啊!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為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裡,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築巢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道可以作樂嗎?”於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將落於韓、趙、魏三家。您為人剛直,或許會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於禍患。”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裡沒敢說,季札心裡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把寶劍獻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過徐國,徐君已死,於是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又把寶劍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能因為徐君之死我就違揹我自己的心願呢!”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