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

練習題2.8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②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孟子見齊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乃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聞誅*紂矣,未聞弒君也。”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稱樑國。②梃,木棒。

1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               徵:爭奪

B.彼陷溺其民                       溺:陷於困境

C.省刑罰                           省:減去  

D.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惡:厭惡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B.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南辱於楚                         *,水為之,而寒於水

D.長子死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16.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②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④省刑罰,薄稅斂          ⑤仁者無敵           ⑥聞誅*紂矣,未聞弒君也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17.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就危險了,並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

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子殺死人和用*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是要藉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飢餓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入侵之敵。

D.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老百姓覺得小;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

18.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2)來自文段,(3)句來自《先秦諸子選讀》課文,10分)。

(1)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3分)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利兵矣。(3分)

(3)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設正路而不由,哀哉!(4分)

【回答】

14.D

15.D

16.B

17.C

18.(1)如果把道義放在後而把利益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苟”、“饜”、“句意”各1分);

(2)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長敬上,(這樣)就可以即使是手裡拿著木製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和鋒利武器的秦、楚*隊相對抗。(“入、出”、“撻”、“句意”各1分。);

(3)仁是人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正確的道路。空著安適的住宅而不去住,捨棄正確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曠”、“設”、“句式”、“句意”各1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此題主要是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其中D項,“惡”是一個兩用詞,可作實詞,解釋為:可惡等,也可作虛詞,解釋為:疑問代詞,哪裡。這裡根據句意,那他們作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可見這裡是後者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虛詞用法,逐項分析、判斷。A項,以,介詞,前表憑藉,後錶轉折;B項,而,連詞,前錶轉折,後表遞進;C項,於,介詞,前表被動,後是介詞,比;D項,焉,都是兼詞,相當於“於之”。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解答這類題的思路是,將所給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幹要求的句子,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進行判斷選擇,答題時也可用排除法,選項中,②⑥是間接體現,③是仲尼的話。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17.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C項,“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難以抵擋入侵之敵”錯,原文是假設秦楚君主的行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為。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要求原文文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據,句式特點、風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譯出原文大意。翻譯時應以直譯為主,實在難以翻譯時可輔以意譯。翻譯語句要準確翻譯關鍵詞語,如(1)句中,關鍵詞“苟”譯為“如果”、“ 饜”譯為“滿足”;(2)句中關鍵詞“入”譯為“在家”、“出”譯為“在外”、“ 撻”譯為“對抗”;(3)句中關鍵詞“曠”譯為“空著”、“設”譯為“捨棄”。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有利於我的國家嗎?”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麼定要說到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大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於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後頭而把利放在前頭,那他們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講求仁義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求仁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談利呢?”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又問:“用*子殺死人和用*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無異於驅趕獸類去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尚且厭惡這種行為;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卻不免做出類似於驅趕野獸去吃人的事情來,那他們作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沒有後代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施行*)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飢餓至死呢?”

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傳到我手中,東邊被齊國打敗,我的長子也犧牲在這裡;西邊又割給秦國七百里地;南邊又被楚國欺侮。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盡洗此恨,要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耕種之餘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堅硬、**銳利的秦楚兩國的*隊了。他們(秦、楚)常年奪佔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父母。父母受凍捱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

齊宣王問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獵場,方圓有七十里,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像這樣狩獵場大嗎?”孟子說:“老百姓還認為小呢。”宣王說:“我的狩獵場,方圓只有四十里,老百姓還認為大了,這是為什麼呢?”孟子說:“文王的狩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裡,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去那裡,與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認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嗎?我剛到齊國邊界的時候,打聽了齊國的重大禁令,這以後才敢進入。我聽說齊國國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殺了那裡的麋鹿就像犯了殺人罪。那麼這方圓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國內設定了一個陷阱。老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應該嗎?”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紂王,有這樣的事嗎?”孟子回答說:“在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齊宣王問:“難道臣子可以妄殺君主嗎?”孟子說:“損害仁愛、暴虐無道的人被稱做“賊”,損害正義、顛倒是非的人被稱作“殘”,殘賊一類的人,被稱之為*。只聽過誅殺*紂,沒聽說過弒君一類的事情。”

知識點:先秦諸子百家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