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題目。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注】...

練習題2.3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題目。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注】...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題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結束後,時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14.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結合詩句加以說明。

15.末句“門泊東吳萬里船”蘊含的情緒複雜,請結合你對杜甫的瞭解加以分析。

【回答】

14.

(1)視聽結合,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白鷺飛上青天,是視覺。(2)襯托,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以“黃”襯“翠”,以“白”襯“青”,**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

(2)擬人,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

15.

(1)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2)“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

(3)“東吳”即長安,詩人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和路徑之難,來暗示他的抱負難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

【解析】

試題分析:

14.題幹要求“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結合詩句加以說明。”,這是考查考生詩句鑑賞詩句藝術手法的能力,該以手法為主結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賞析。第一、二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裡用一個“上”字很巧妙.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的早春影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考點定位】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這是考查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古詩鑑賞中,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徵、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託物言志)這是詩詞考核鑑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麼)、方法(怎麼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麼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考生在具體答題時要結合詩句內容分析。例如本詩中就運用了多種手法,表達情感。

15.題幹問的是“本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本題考查詩歌中情感。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這是第一層含義.第二,這隻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並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徵.不直言長安而說“東吳”,原因是,詩人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和路徑之難,來暗示他的抱負難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借東吳代指孫權,不僅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堯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藉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後,把握詩中的顯*資訊,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資訊,也有一些顯*資訊,鑑賞時要注意把握。這些顯*資訊,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註釋中。比如題中的“萬里船”。第三,瞭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鑑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比如詩歌中的“d東吳”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採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錶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