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論 文(下)袁宗道爇香者,沉則沉煙;檀則檀氣。何也?其*異也。奏樂者鐘不藉鼓響...

練習題2.0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論 文(下)袁宗道爇香者,沉則沉煙;檀則檀氣。何也?其*異也。奏樂者鐘不藉鼓響...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

論  文(下)

袁宗道

爇香者,沉則沉煙;檀則檀氣。何也?其*異也。奏樂者鐘不藉鼓響,鼓不假鍾音,何也?其器殊也。文章亦然,有一派學問,則釀出一派意見;有一種意見,則創出一般言語;無意見,則虛浮,虛浮則雷同矣。大喜者必絕倒,大哀者必號痛,大怒者必叫吼動地,髮上指冠。惟戲場中人,心中本無可喜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事,而欲強哭,其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

今之文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項學問,叩其胸中,亦茫然不曾具一絲意見,徒見古人有立言不朽之說,又見前輩有能詩能文之名,亦欲搦管伸紙,入此行市聯篇累牘,圖人稱揚。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巨集鉅之裁,自非行乞左馬之側,募緣殘溺,盜竊遺矢,安能寫滿卷帙(篇幅)乎?試將諸公一編抹去古語陳句,幾不免於曳白矣。其可愧如此,而又號於人曰:引古詞,傳今事,謂之屬文。然則二典三謨,非天下至文乎?而其所引,果何代之詞乎?

餘少時,喜讀滄溟、鳳洲二先生集。二集佳處故不可掩,其持論大謬,迷誤後學,有不容不辨者。滄溟贈王序,謂“視古修辭,寧失諸理”。夫孔子所云“辭達”者,正達此理耳,無理則所達為何物乎?無論典謨、《語》、《孟》,即諸子百氏,誰非談理者?道家則明清淨之理,法家則明賞罰之理,*陽家則述鬼神之理,墨家則揭儉慈之理,農家則敘耕桑之理,兵家則列奇正變化之理。漢、唐、宋諸名家,如董、賈、韓、柳、歐、蘇、曾、王諸公,及國朝陽明、荊川,皆理充於腹,而文隨之。彼何所見,乃強賴古人失理耶?

鳳洲《藝苑卮言》,不可具駁,其贈李序曰:“六經固理之區藪也,已盡,不復措語矣。”滄溟賴古人無理,而鳳洲則不許今人有理。何說乎?此一時遁詞,聊以解一二識者模擬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後學,使人狂醉,至於今不可解喻也。然其病源則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若使胸中的有所見,苞塞於中,將墨不暇研,筆不暇揮,兔起鶻落,猶恐或逸,況有閒力暇晷,引用古詩句耶?故學者誠能從學生理,從理生文,雖驅之使模,不可得矣。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奏樂者鐘不藉鼓響                藉:憑藉 

B.入此行市聯篇累牘                市:販賣

C.誰非談理者                      非:責怪 

D.不可具駁                        具:全部

1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作者的文學主張的一組是 (    )(3分)

①試將諸公一編抹去古語陳句,幾不免於曳白矣

②其持論大謬,迷誤後學,有不容不辨者

③理充於腹,而文隨之

④此一時遁詞,聊以解一二識者模擬之嘲

⑤然其病源則不在模擬,而在無識

⑥從學生理,從理生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袁宗道對那些“茫然不曾具一絲意見”,只是乞靈古人的作者進行了痛快淋漓的抨擊。

B.袁宗道對滄溟、鳳洲兩位先生作品的喜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C.袁宗道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

D.袁宗道認為只要有自己的“理”,則寫文章“將墨不暇研,筆不暇揮”,“雖驅之使模,不可得矣”。

15.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大怒者必叫吼動地,髮上指冠。(3分)           

②故學者誠能從學生理,從理生文,雖驅之使模,不可得矣。(3分)

【回答】

12.C

13.D

14.B

15.①(3分)大怒的人一定叫吼震動大地,頭髮向上頂起帽子。(“必”譯為“一定”1分,“指”譯為“豎起”“頂起”1分,句意通順1分。)

②(3分)所以做學問的人如果能從學習中產生道理,從道理上產生文章,即使驅趕著他們去模仿,也不可能做到了。(“誠”譯為“果真”“如果”1分,“雖”譯為“即使”1分,句意通順1分。)

【解析】

12.

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C項,非:不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

試題分析:①句是在批判“引用古代的言詞,宣揚現實中的事情,這才叫寫文章”的說法和做法。②句是批評“李攀龍王世貞二位先生的文集”“後七子”們有什麼見識,卻敢強行汙衊古人不講道理。④句這些話不過是一時理屈詞窮故意避開正題的話,姑且用來化解一二個有見識的人對模仿的嘲笑,卻不知道他們的話對後來的學子造成流毒,使人狂亂沉醉,到了今天還是不能解釋明白啊。與②同,還是在批“後七子”們有什麼見識,卻敢強行汙衊古人不講道理的做法。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14.

試題分析:“B.袁宗道對滄溟、鳳洲兩位先生作品的喜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錯,因為後兩段都是對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的批判。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5.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關鍵字(1) “必”譯為“一定”,“指”譯為“豎起”“頂起”。(2)“誠”譯為“果真”“如果”,“雖”譯為“即使”。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點燃薰香時,用沉香木,那麼就是沉香的煙香;點燃檀香木,那麼就是檀香的香氣。為什麼呢?兩種香木的本*不同啊。奏樂的人敲鐘並不憑藉鼓聲,擊鼓並不憑藉鍾音,為什麼呢?它們的器物不同啊。文章也是這樣,有一種學派的學問,就會醞釀出一種學派的意見;有一種意見,就會創造出一種言辭語句;沒有意見,那麼文章就會虛無漂浮,虛無漂浮就會人云亦云了。非常歡喜的人一定會笑彎了腰,特別哀痛的人必一定會號哭呼喊疼痛,大怒的人一定叫吼震動大地,頭髮向上頂起帽子。只有那在戲場中的人,心中本來就沒有可喜的事,而又想勉強自己笑;沒有什麼悲哀的事,卻又想要勉強自己哭,在那種情況下才不能不借助模仿啊。

現在的讀書人,學問上飄飄浮浮,知識上平平常常,原來就不曾深入紮實地做一項學問,叩問他們的胸中,也茫然不曾具有一絲一毫的意見,只是看見古人中有創立學說贏得不朽之名,又看見前輩中有能詩能文的名聲,也想手握筆管,鋪展紙張,進入這一行當去連篇累牘地販賣,企圖獲得別人的稱讚。憑著自己學識淺陋,不明事理的心胸,卻妄想寫出鴻篇鉅製,倘若不是在左丘明、司馬遷的身旁進行乞討,化來一點剩餘的小便,盜竊來一些剩下的大便(二句中的“溺”“矢”指古書中的陳詞濫調),怎麼能寫滿整篇文章呢?如果將各位的每篇文章中古人陳舊的語句抹去,幾乎不免於交白卷了。那叫人羞愧的就像這樣,然而他們卻又向人號稱說:引用古代的言詞,宣揚現實中的事情,這才叫寫文章。這樣說來,《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謨》,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嗎?然而它們所寫出的,真有什麼借用的古代文詞嗎?

我小的時候,喜歡讀李攀龍王世貞二位先生的文集。二人的文集好的地方當然不能掩蓋,但其中持論荒謬,迷惑誤導學生的,也有不能不辨別的地方。李攀龍《送王元美序》,認為“看古人寫文章,寧可不顧及對理的闡發”。而孔子所說的“言辭達意”,正要將言辭通達到道理啊,沒有道理那麼通達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無論是寫有典、謨名篇的《尚書》、《論語》、《孟子》,就是諸子百家,誰不是談論道理的?道家是闡明清淨無為之理,法家是闡明賞罰之理,*陽家則是闡述鬼神之理,墨家是揭示節儉、兼愛之理,農家則敘述種田養蠶之理,兵家則是列舉對陣交鋒,或設計、邀截、襲擊變化之理。漢代、唐代、宋代的各位名家,如董仲舒、賈誼、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各位先生,以及本朝的王守仁、唐順之,是道理充實於胸中,然後文章隨之而出。你們這些“後七子”們有什麼見識,卻敢強行汙衊古人不講道理呢?

鳳洲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不應該全部駁斥,但他的《贈李於鱗序》說:“六經中道理已匯聚無遺,後世提不出更新的見解。”李攀龍誣賴古人沒有道理,而王世貞就是不許今人有道理。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些話不過是一時理屈詞窮故意避開正題的話,姑且用來化解一二個有見識的人對模仿的嘲笑,卻不知道他們的話對後來的學子造成流毒,使人狂亂沉醉,到了今天還是不能解釋明白啊。然而他們的病源卻不在於模仿,而在於沒有見識。假如自己的胸中有什麼見聞解,知識見聞充塞胸中,那麼就會墨都來不及研磨,筆都來不及舞動,文思一到,筆墨迅速不得稍有停頓,都還擔心有些內容溜掉了,何況還有多餘的精力和閒暇的時光,去引用古人的詩句呢?所以做學問的人如果能從學習中產生道理,從道理上產生文章,即使驅趕著他們去模仿,也不可能做到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