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練習題2.6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脣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抄。

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後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諮,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節選自《三國志· 司馬朗傳》)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

B.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

C.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

D.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

16.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童子郎”是漢魏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如李賢對《後漢書·戚洪傳》加註說“漢法,孝廉經試者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B.“刺史” 一職開始設置於西晉時期。原為巡察官名,後來成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C.古代數學家認為四千六百一十七歲歲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歲,內有災歲九,稱為“陽九”。故“陽九”只會記載那些年或厄運。

D.“州郡”是州和郡的統稱,均為古代行政區。州基本沿襲九州之風,郡則始於戰國,完善於秦漢。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十二歲時,司馬朗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後因身材高大健碩而被監考的人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詢問他。

B.司馬朗擔任御史期間,遭遇天下大亂,不能西行,司馬朗主動請求帶領家人返回本縣避禍,被董卓責問。

C.司馬朗回到故鄉後,對鄉親闡述了董卓之亂的不利形勢,希望他們舉家前往黎陽,尋找投奔之所,但除趙諮外,沒有誰跟著他離開。

D.司馬朗對宗族子弟要求嚴格,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鬆學業。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

(2)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

【回答】

15.C

16.B

17.B

18.

(1)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

(2)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被殺死的百姓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

【解析】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正確斷句為“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依據上下文推斷本句的意思: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 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裡。據此理解斷句,同時還可以根據文段中虛詞“也”斷句。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抓虛詞 “也”等初步斷句,再結合文意細細斷開。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B項中,“刺史”職位始設於漢武帝時期,此題可從原句朝代時期判斷“西晉”錯。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刺史,又稱刺使,職官。漢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孝成帝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事行政長官。秦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御史(監察御史)。漢初省,旋復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廢諸郡監察御史。繼之,分*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B項中“司馬朗主動請求帶領家人返回本縣避禍”錯,原文第三節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可見司馬朗並非主動請求。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8.

試題分析: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道”:直呼;“慢”:輕慢;“親”:父母;“者……也”:表判斷;“謝”:道歉。(2)“相一”:互相統一;“且”:將近;“久之”:過了一段時間;“相持”:相互對峙;“將”:帶領。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絡。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司馬朗說:“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

後來關東的*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地。司馬朗對李邵說:“脣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地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裡而居住到這裡,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 進行搶劫。

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雲,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裡,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麼這樣辜負我!”司馬朗於是就說:“您憑藉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勳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 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 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

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 ,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後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 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裡。這裡是*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里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後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 只有同縣的趙諮,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後,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 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被殺死的百姓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卹宗族裡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鬆學業。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