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為學一首示子侄彭端淑①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

練習題1.7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為學一首示子侄彭端淑①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

為學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①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弗之怠,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②而下,尤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歸而告以狀,富者有慚*。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清代名臣、《四庫全書》總篡官紀昀,為解元時即得彭端淑提攜,後成為清代學術界權威。②買舟:租船。

4.下列對劃線句子的劃分中正確的一項是:(   )

A.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5.與“歸而告以狀”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久而弗之怠

B.貧者語於富者曰

C.子何恃而往

D.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尤未能也”中“尤”通“猶”。通假字,是*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B.“卒於魯也傳之”中“魯”指“魯鈍的曾參” 曾參雖然天資魯鈍,但勤奮努力,日三省其身。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C.“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有取消句子**的作用。“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7.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作者認為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學習也是如此,只要腳踏實地去學,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

B.第一段完全以論述的筆墨出之,明白地擺出了自己對學問之道的看法。在說明了難易的辯*關係之後,作者便引出了下一段智愚的問題。

C.文章還通過一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則寓言,進一步說明難易與成敗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有志者事竟成,貧者憑著一瓶一缽和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心願。

D.全文運用了對比的方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難”與“易”的不同落筆,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文中雖含有較多艱深的文詞,旁徵博引,富有雄辯的力量,切合題旨。

【回答】

4.C

5.B

6.C

7.D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所考查句子在文章結尾,是對全文的總結。結合全文來看,意思是說,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根據意思可以正確斷句。另外,還可以結合上文語境斷句。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常用的斷句方法有:①根據文意斷句。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斷句就輕而易舉了。②利用對話標誌斷句。對*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③藉助文言虛詞斷句。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唯、斯、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④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本題難度不大,畫線句子與上文“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意思相對,句子結構基本相同,可參照斷句;也可依據“也”“者”等虛詞斷句。

5.

試題分析:例句,狀語後置,A賓語前置,B狀語後置,C賓語前置,D定語後置。所以*應是B項。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這一考點在大學聯考中一般不單獨設題,而是與斷句、翻譯等考點結合命題。文言句式常見的型別有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倒裝句又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等。考生在備考複習中要注意總結並掌握各種特殊文言句式的特點,積累各類典型例句,答題時方可對號入座,避免判斷失誤。本題中,例句“歸而告以狀”的正常順序應為“歸而以狀告”,“以狀”是“告”的狀語,此句為狀語後置;B項“貧者語於富者曰”,正常順序應為“貧者於富者語曰”,意思是窮者對富者說,“於富者”是“語”的狀語,此句為狀語後置;A項“久而弗之怠”的正常順序是“久而弗怠之”,“之”是“怠”的賓語,此句為賓語前置;C項“子何恃而往”,正常順序為“子恃何而往”,“何”為“恃”的賓語,此句為賓語前置;D項“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中“僧富者”應為“富僧”,此句為定語後置句。

6.

試題分析:之,動詞到。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如下幾種:①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還可以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定語。②用作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補語的標誌;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的作用,可不譯;音節助詞。③作動詞,用在處所句詞前,可譯作“到”“往”“去”。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本題是一道綜合題,既涉及實詞考查,也涉及虛詞考查,還涉及文學常識考查。其中A.B兩項考查實詞,C項考查虛詞,D項考查文學常識。這類題目在解答時就要首先仔細閱讀題目要求和選項,明確每一個選項的考查方向和考查內容,然後依據不同考點的不同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AB兩個選項涉及通假字和一詞多義現象,就可以使用代入法,將選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代入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可判斷出解釋正確;C項考查虛詞“之”的用法,就要首先回顧課內學過的“之”字的用法和基本含義,然後對照選項情況,可發現在“吾欲之南海”這個句子中“之”用在表處所的“南海”之前,而且受主語“吾”支配,據此可判斷出“之”應是動詞;D項會考查有關《四庫全書》的文學常識,考生可根據平時積累回答。

7.

試題分析:D項,文章始終運用了對比手法;同時文章沒有許多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語重心長。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重點考查對文章結構及寫作手法的分析。這類題目在設題時常常會從選材角度、結構特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論*手法等角度考查。解答時考生要仔細審讀題幹,明確題目要求,再精讀選項,明確每一選項對應的考點及涉及的文字區間,然後立足文字理行分析、歸納,再對照選項逐一排除,得出*。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全文始終用了對比的方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難”與“易”的不同落筆,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可變的。接下來又從昏庸和聰敏及其與成敗的關係立論,反覆辨難,說理明白,使讀者信服。蜀僧的一貧一富,貧者僅恃一瓶一缽,富者可以買船而下,結果貧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終在強烈的對比中展開說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文中多用偶句,如:“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以及“吾資之昏”與“吾資之聰”兩段,“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與“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兩段等在句法上都兩兩相對,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並沒有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語重心長,切合題旨。明確了這些內容,再結合選項,可確定本題*。

【參考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藉著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著長*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著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