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樂、舞三者最早應是相結合的,雖...

練習題1.62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樂、舞三者最早應是相結合的,雖...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樂、舞三者最早應是相結合的,雖然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後,它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藝術,但是詩與樂始終保持著相互依存的關係。在我國古代美學中,關於 “樂”與“詩”的理論,就有很多記載並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樂”在古代是與器樂歌舞合為一體的。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有關“樂”的記載通常是與“德”有關係的。《左傳》文公七年記載晉郤缺向趙宣子提到《夏書》中的話,就闡述 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看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可見,在*古代“樂”與“德”是不能分開的。

   《尚書•堯典》中記載了舜“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水,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說法,這是最早對詩有記載的典籍。從中可以看出,在當時,詩主要的作用與“樂”是相同的,是在宗教*、**的祭祀和慶典的儀式上禱告上蒼,頌揚祖先、記敘重大歷史事件功績的唱詞。這些詞由祀禮而生的“詩”在《詩經》的《頌》和《大雅》中可以看到。直到《國風》之後產生的詩,才開始具有抒發個人感情的真正意義上的詩。通過史書的記載不難看出,先秦之前的“承”與 “詩”都是為祭祀、禱告上蒼、頌揚先祖的活動服務的。

    當詩、樂從祭壇和禱告中走出來,變為大眾所認可的文學和藝術之後。詩、樂也就具有了審美的功用作用,美學理論是離不開藝術的。在*古代美學中涉及最早的就是詩、樂、舞三者的結合。在孔子之後,諸子百家們在他們的論述文章中對詩、樂的探討更為廣泛。首先對詩、樂情有獨鍾的當數儒家的鼻祖孔子了,在孔子時代詩樂是結合的,孔子雖然論詩樂分別有側重,但是,孔子認為詩樂是相通的。孔子在他的《論語•為政》中論述《詩經》這樣談到:“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另一方面,孔子主張善和美的統一。在《論語•八倄》篇中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為《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是舜樂,《武》 則是周武王樂。

    孔於認為美與善在今天看來就是人們所談論的道德與審美。《論語•陽貨》篇中:“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從孔子開始,諸子百家們對詩、樂都有自己的論述及見解。孟子傳承了孔子的審美思想,他從心理和社會兩個方面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孟子認為心是一切德*、善行、 事功的總根源。以禮、樂教化思想為主的荀子,他根本的出發點就是“*惡說”,他認為因為人*之惡,聖人才制禮作樂以節制以養之,變*惡為*善,社會才能*有秩序,因而禮樂教化必不可少。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等的思想,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詩、樂的功用就在於審美,通過詩、樂使人們的思想得到淨化,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詩、樂作為藝術同時也作為審美功用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殷紅仙《*古代美學特*簡析》)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樂、舞三種藝術形態在最初應是結合為一體的,舞從詩、樂中脫離出去後,詩、樂仍然保持著固有的關係而存在。

B.孔子之前的典籍《夏書》中,有關郤缺向趙宣子闡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記載, 表明了古代“樂”與“德”不能分離。

C.有關“詩言志”的最早記載出自於《尚書》,當時的詩主要用於祭祀和慶典儀式,其作用和“樂”相同,常以唱詞的形式呈現出來。

D.今天,我們在《詩經》中的《周頌》《大雅》等篇章裡,仍然可以看到先秦時期所進行的祭祀、禱告上蒼、頌揚祖先等活動的內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的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產生於《詩經•國風》,之後詩歌逐漸從祭壇、禱告中走向了大眾,成為*群眾認可的文學和藝術。

B.在*歷史上,最早對“詩”“樂”極力推崇並大加闡發的人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他認為詩和樂之間具有相通*。

C.孔子用“思無邪”三字,高度概括了《詩經》中的詩歌在思想內容上具有的特徵,即思想純正,這是孔子對詩所做出的重要論斷。

D.在“樂”方面,孔子認為《韶》是盡善盡美的,這應與舜具有聖德,得以禪讓有關;而《武》則沒有盡善,可能與武王是通過武力得到天下有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古代美學中有關詩與樂理論的記載有很多,這與詩、樂作為藝術本身具有審美功用有關,而詩、樂、舞三者的結合是*美學中最早出現的內容。

B.通過《論語•陽貨》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經》有高度的評價,認為裡面不但有事君、 事父之道,可以學到很多的道理,還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

C.孔子之後的諸子百家對詩、樂的探討更為廣泛,雖論述和見解不盡相同,但都認為審美是詩、樂的功用,通過詩、樂最終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與孟子相比,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在闡述“*惡說”時,更側重從人*修養、社會秩序方面闡述禮樂的教化功能,因此具有更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回答】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1. A(“舞從詩、樂中脫離出去後”說法錯誤。)

2.(3分)B(“最早對“詩”“樂”極力推崇並大加闡發的人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與原文不符。)

3. (3分)D(因果關係不成立。從文章得不出荀子的學說比孟子的學說具有更強的社會現實意義的結論。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