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現代的思想家們常...

練習題3.29W

問題詳情: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現代的思想家們常...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現代的思想家們常常說,語言文字構建了人們意識中的世界,可以呈現一個民族深層的思維和意識結構。那麼從漢字中,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呢?

漢字是現在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是由圖畫抽象、規範、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漢字表明,古人不太習慣於抽象而習慣於具象,比如“牛”,各種字形始終突出地顯現著牛正面的頭部和對稱的雙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並沒有一個總的類名,如莊稼、糧食之類。反過來看,漢字的這種象形*也對*人的思想世界產生極大影響,使*人的思想世界始終不曾與事實世界的具體形象分離,思維中的運算、推理、判斷始終不是一套純粹而抽象的符號。

漢字的衍生和分類也顯示了古代*人關於世界的知識和對世界的感知方式。漢字的衍生是一個樹形滋生的過程,以造字時代*產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語)為根,通過會意、指事、形聲等幾種造字的方法,滋櫱出“字”。從每個“初文”中產生的與它意義相關的一批字,在後來被視為同屬於某一個“部首”,它們所表示的現象或事物,在古人看來就是事實世界的一個“類”。這種分類方式與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人特別注意一個現象、一個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為分類的依據。因此那些以類相從的字,無論以什麼“初文”為義符,“初文”的象徵*總是使這個字與原初的形象有聯絡,使人們一看就可以體會它的大體意思。這種歸類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徵為依據,通過感覺與聯想,甚至隱喻的方式進行聯絡。例如“木”作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稱,那麼以“木”為義符的字應該都表示樹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實際上,“木”這一類名的範圍卻遠遠超出了樹木,它可以是樹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與樹木有關的某些*質與特徵,如“柔”“枯”,甚至還可以是與樹木並不直接相關,卻可以從樹木引申的其他現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來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時代的卜辭中,不少字就與它有關,而“役”字,在*骨文中本不從“彳”,但當它在後世以“彳”為義符後,就使人覺得從役之人好像真的總是在路上奔波。當漢字作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思想運算的符號被接受時,人自己創造的文字就反過來影響、制約和規範了人對世界的認識。

漢字的象形*也影響了漢語的句式,*呈意*使漢字在任何場合均無需嚴密的句法即可表現意義。這就使得古代*人的思維世界似乎不那麼注意邏輯、次序和規則,話語發出者和接受者憑著共同的文化習慣,就能夠表述和理解很複雜的意義。

我們除了能從漢字本身大體瞭解古人“怎麼想”,還可以從中瞭解他們“想什麼”,比如能從漢字的字形中探尋某種思想和制度的起源,從漢字的分類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興趣等等。因此,我們有必要把古老的漢字置於思想史的視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義。

(摘編自葛兆光《作為思想史的漢字》)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言文字建構了人們意識中的世界,因此從漢字中,我們能讀出古代*人深層思維和意識結構中的一些東西。 B.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由具體圖畫演變而成,它通過會意、指事、形聲等方式衍生滋蘗,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符號體系。 C.在古代漢字中,“牛”的各種字形都突顯牛正面的頭部和對稱的雙角,這體現了古代*人習慣於具象而不太習慣於抽象的思維特徵。 D.古代*人創造了許多表具體事物的文字,卻從來不去創造表抽象意思的總的類名,如指食物時有“米”“黍”等字,卻無表“莊稼”“糧食”這類抽象意義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漢字的分類中包含著古代*人關於世界的知識,分類的依據是現象與事物的表象,這種分類方式不同於近代西方的分類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漢字衍生的根基,作為義符,每個初文都能提示與它意義相關的一批漢字的大體意思,後來又被視為該類漢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進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體現了漢字歸類通過感覺、聯想、隱喻等方式進行聯絡的特徵。 D.“役”字原不從“彳”,後來才以“彳”為義符,因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們看到“役”字就會產生從役之人奔波於路的聯想。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字既留下了創造者思維方式的烙印,反過來又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古代*人旳思維始終與具體形象相聯絡,就與漢字的象形*大有關係。 B.古代*人主要通過表象來感知世界,無需藉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這種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漢字具備了強烈的象形*。 C.象形*使漢字能*呈現意義,因而說話者在綴詞成句表達某個意思肘,無需嚴密的句法,聽話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習慣順暢理解話語的意思。 D.古老的漢字能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觀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應當被作為思想史的研究物件。

【回答】

1.D(以偏概全,“卻從來沒有去創造表抽象意思的總的類名”不當。根據第三段“例如,‘木’作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稱”“‘木’這一類名的範圍卻遠遠超出了樹木”兩處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總的類名。)

2.C(改動了邏輯關係,“進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當。原文所說的幾種引申情況彼此之間是並列關係,而非選項所說的一脈串連式的關係。)

3.B(無中生有,“無需藉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理解有誤。原文只是說*人“思維中的運算、推理、判斷始終不是一套純粹而抽象的符號”,並不表明不需要“藉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