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文學,...

練習題1.93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文學,...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文學,一屬宗教,它們的歸趣顯然是不同的。然而,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這又使它們有了互相溝通的可能。禪宗在唐代確立以後,就在詩人中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談禪,參禪,詩中有意無意地表現了禪理、禪趣,而禪師也在詩中表現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觀照與理解。於是詩和禪就建立了聯絡。

詩和禪的溝通,表面看來似乎是雙向的,其實主要是禪對詩的單向滲透。詩賦予禪的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禪賦予詩的卻是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詩歌原有的沖和淡泊的藝術風格也因之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問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也許把禪的作用估計過高,但不可否認,禪給了詩一種新的刺激,使詩的面貌更加豐富多*了。

禪對詩的滲透,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禪入詩,另一方面是以禪喻詩。

以禪入詩,是指把禪意引入詩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禪語闡述禪理,只有詩的軀殼而沒有詩的審美價值,嚴格地說不能算是詩,或姑且稱之為“禪言詩”。這些詩總的看來並無可取之處,只有個別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如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楞嚴經》曰:“臂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是此詩之本。這個比喻本來就有趣,經蘇軾點化後更有機鋒。在兒童般天真的發問中,包含著耐人尋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們或寫花鳥,或繪山水,或吟閒適,或詠漁釣,並沒有談禪,但在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寓有禪意。例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遠處的人語襯托著山的空寂,密林裡漏下一線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灑在碧綠的苔蘚上,顯得多麼冷清!青苔對這陽光並不陌生,黎明時分,亭午時分,都曾受過它的照*。現在到了黃昏,它又照來了。然而這次復返,它的亮度、熱度和*調都發生了變化。這青苔返照如同一個象徵,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生生滅滅,無有常住。禪宗重視“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聯想到禪宗的教義。而詩裡所體現的清靜虛空的心境,更是禪宗所提倡的。

禪對詩的滲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禪喻詩。這是傳統的說法,比較籠統。細分起來,有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的區別。以禪參詩是用參禪的態度和方法去閱讀欣賞詩歌作品。以禪衡詩是用禪家所謂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說法來品評詩歌的高低。以禪論詩則是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作詩的奧妙。這是不同的三種以禪喻詩,前人把它們混在一起,所以講不清楚。     

(節選自袁行霈《詩與禪》)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和禪的溝通,表面看來似乎是雙向的,但是詩賦予禪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見,詩對禪的影響不如禪對詩的影響那麼大。

B.禪賦予詩以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從而提升了詩歌的品位,拓寬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的面貌煥然一新。

C.禪宗在唐代確立之後,一方面詩人因受到禪的影響而在詩中有意無意地表現禪理、禪趣,另一方面禪師的詩歌也表現了對現實人生的關注,於是詩和禪就建立了聯絡。

D.詩與禪雖然歸趣不同,分別屬於文學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重啟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楞嚴經》中“臂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幾句話,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為了說明佛理的。

B.“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文章引用這兩句詩形象地說明詩和禪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賴的關係。

C.雖然“禪言詩”總的看來並無可取之處,但蘇軾富有理趣的《琴詩》卻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它本於《楞嚴經》而又高於《楞嚴經》,用詩的形式巧妙點化,更有機鋒。

D.王維的《鹿柴》並沒有談禪,但“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聯想到禪宗重視的“返照”,詩中清靜虛空的心境更為禪宗所提倡,堪稱“以禪入詩”的佳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以禪參詩重在詩歌作品的閱讀欣賞,以禪衡詩重在詩歌高低的品評,以禪論詩重在對詩歌奧妙的論述。

B.禪對詩的滲透包括以禪入詩和以禪喻詩兩大方面,以禪喻詩細分又包括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三種。

C.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這三種以禪喻詩的方式雖然有區別,但都體現了禪對詩的滲透。

D.大多“禪言詩”之所以並無可取之處,是因為這些詩用禪語闡述禪理,只有詩歌的形式卻沒有詩歌的審美價值,嚴格地說甚至不能算是詩。

【回答】

1.B(“提升了詩歌的品味”“使詩歌的面貌煥然一新”誇大其詞,原文只是說“使詩的面貌更加豐富多*”。)

2.B.(“形象地說明詩和禪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賴的關係”有誤,此段旨在說明“主要是禪對詩的單向滲透”。)

3.A.偷換概念,原文說的是“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作詩的奧妙”而非“詩歌的奧妙”。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