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影響*的三重文化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各諸侯國被濃重的危機感所籠罩...

練習題3.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影響*的三重文化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各諸侯國被濃重的危機感所籠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影響*的三重文化

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各諸侯國被濃重的危機感所籠罩,各自都想方設法解除內憂外患,獲得競爭優勢。那些執政卿大夫們也提出各種思想主張,其中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主要有三家:魯國孔子的儒家思想、齊國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國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時期的主導文化是一種*文化,其基本框架繼承了殷商西周的禮樂文化。“禮易僵化,樂以輔之”,目標是把行禮者帶入審美境界。對這種*文化繼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時“禮不下庶人”,孔子擴大了禮的範圍,主張對所有人都“齊之以禮”。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維護井然的社會秩序。孔子不僅僅把禮理解為一種禮儀,而且更看中禮儀背後的道德之心。有了倫理感和道德心,禮才真正獲得了依託。於是,孔子又為禮找到了人*根據,那就是仁。“仁者,愛人”,這種愛起於“親親”之愛,推而廣之,終於“泛愛眾”,實際上就是“仁政”。從文化淵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禮,因為“仁”是後續的,是補充的,是為了讓禮深深紮根於人*深處,以充分*它的合法*。而正是由於“仁”的出現,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種掙脫外界束縛的**,使得孔子所倡導的*文化帶上了鮮明的理想化**。

真正更具實用主義**的*文化是齊國名相管仲創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較複雜:他講究德的重要*,認為“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他有民本思想,認為“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他講究禮,在用人上尊賢授德、察能授官,這是類似於仁政的一面。但是,他還顯露了強勢的一面,執“法”的嚴厲。管仲是禮法並舉,德法並用。他打破血緣親情對執法的困擾,講究律法面前無分貴賤。對管仲來說,仁政不過是增強實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齊國的王權延伸到國外,實現“霸道”。

另外的執政卿大夫則看到了爭權謀利、勾心鬥角背後的虛無,從而採取了逃避策略,這個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來,文明推進的每一步都是因為社會的退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有的*策略都會導致社會危害。因此,他希望“無為而治”,絕聖棄智,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無知無慾,才能獲得幸福。儒家、法家儘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屬於一種*文化,目標是安撫民眾,改造社會,穩固統治,伸張王權;而以老子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為*文化的對立面出現。它把人們的目光由現實世界引向對個體生命的自覺和感悟,而對齷齪功利的*文化深惡痛絕,從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這一面,道家走向對肉身的感悟,強調了對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視野收束到了個體那裡,追求一種柔弱、安靜、素樸、自然的生命狀態。

至此,春秋時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那裡,發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為代表的法家那裡,膨脹為“霸道”;而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那裡退化為“無為而治”。這三個文化流派構成雙重對立結構,*傳統文化就在這多重纏繞的張力結構中彼此制約,相剋相生,不斷生成和釋放著*傳統文化的生命活力,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1.下列關於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出現濃重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和“禮崩樂壞”有直接關係,社會危機催生了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 春秋時期社會動盪,各種思想主張紛紛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張,對後世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

C. 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為了使諸侯國解除內憂外患,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儒道文化帶有鮮明的理想化**是由於“禮”的出現。

D. 儒家文化屬於*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禮樂文化”,核心似乎是“禮”。西周時“禮”是上層人士的特權,孔子擴大了禮的範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仁”及“仁”的**使儒家文化帶有鮮明的理想化**,在“禮”和“仁”中,“仁”應該是核心,“禮”是依據手段。

B. 孔子“仁政”思想的產生,其實是吸收並發展了殷周“禮樂文化”,以倫理感和道德心為依託,以“仁”為人*依據,把“親親”之愛擴大為“泛愛眾”。

C. 管仲屬法家的主要原因是,執法嚴厲,表現較為強勢,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終目的是延伸王權實現“霸道”。

D. 道家在動盪的社會面前採取的是逃避策略,認為社會退步,文明才能發展;“無為而治”“絕聖棄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儒法兩家主張均體現了民本思想,兩家核心部分都屬於一種*文化,而道家走向了儒法對立面,關注的是生命的個體。

B.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多重*,正是這多重文化的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才讓中華古老文化不斷煥發出生命力。

C. 孔子的“齊之以禮”,管仲的“‘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是同一種*文化,而老子強調對個體生命的自覺感悟,精神自由,走向*文化的反面。

D. 老子看到了爭權謀利、勾心鬥角背後的虛無,痛恨齷齪功利的*文化,採用逃避策略,因此道家思想是柔弱無力的,必將被歷史淘汰。

【回答】

1.D

2.B

3.C

【解析】

1.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資訊的辨析能力。題幹問的是“關於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首先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後到一二節找到相對應的句子,進行比對分析。D項,“儒家文化屬於*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禮樂文化’,核心是‘禮’”有誤,原文第二段說的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禮”。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字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後迴歸文字,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句段,最後進行比對。容易出現的誤區有:強加因果、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B項,“以倫理感和道德心為依託,以‘仁’為人*依據,把‘親親’之愛擴大為‘泛愛眾’”錯誤,從文章第二節可以知道,以道德為依託,以人*為依據的不是仁政而是禮,選項張冠李戴。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解析:首先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後迴歸文字,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句段,最後進行比對。容易出現的誤區有:強加因果、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C項“第二重是由法家與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構成”錯誤。儒法兩家雖思想不同,但屬同一種*文化,而老子的道家走到儒法的反面。所以第二重對立是儒法和道家的對立。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