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題。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

練習題1.2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題。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題。

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開始流通。雖說士人流落民間的是少數,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這些新晉的士人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

②早在中唐,禪宗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說教。用口語原本為的是化俗,也就是爭取群眾。“語錄”就成為一種文體了。這之後就是唐朝的“傳奇”。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於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裡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並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條路。胡適之先生說宋詩的好處就在“做詩如說話”,一語破的。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後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麼著也只是“詩餘”。詞變為曲,不是在文人手裡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餘”。可是雖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玩藝兒。——以上說的種種,都是安史之亂後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

③雖然俗雅並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賞”其實仍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出這種賓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士不得不理會甚至遷就著他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脫的更多。他們在學習,在享受,也在蛻變,這樣漸漸適應那雅化的傳統,於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多多少少變了質繼續下去。前面說過的文體和詩風的種種改變,就是新舊雙方調整的過程,結果遷就的漸漸不覺其為遷就,學習的也漸漸習慣成了自然,傳統的確變了質,但是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

④是在什麼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雅人也能來“共賞”呢?孟子說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別,自然也就能“共賞”了。孟子接著說:“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也,有同美焉。”這說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以《西廂記》和《水滸傳》為例,這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這可以說是一種快感,一種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點。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新的知識階級。這知識階級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於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的地位。抗戰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並已經在開始轉向大眾化。“通俗化”還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變罷。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有刪節)

8.關於“雅俗共賞”的相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史之亂”可以看作是*文學向“雅俗共賞”轉變的起點,因為戰亂打破了“士”與“民”的界限,越來越多的“民”進入到上層社會。

B.從唐宋的詩文演變情況看,“雅俗共賞”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語言的變化,口語進入文學領域,但詩歌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

C.《西廂記》《水滸傳》是“雅俗共賞”的佳作,它們滿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條件,得到了俗人和一部分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文學出現了不分雅俗,只談共賞的局面,在作者看來這是由於知識階層融入了更多的來自民間的分子。

9.下列各項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錄體這種文體來自於中唐時期的禪宗,和尚在傳道的過程中把大師的話用口語記錄下來,其目的是為了讓普通人看懂,便於傳道。

B.“雅俗共賞”其實是“士”與“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對俗的遷就,也是“俗”對雅的學習和效仿。

C.宋代的詞被稱為“詩餘”,後來的曲又被稱為“詞餘”,大抵是因為二者做到了“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D.作者引用孟子的話,是想*,有一些美是被人們共同承認並欣賞的,而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10.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各項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雅文學和俗文學交融的一個前提就是社會階層的融合,劇烈的社會動盪,如戰亂就成為新文學產生的必要條件。

B.孟子認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類共同的感受,文學作品雅俗共賞的基礎也是共同的人情,如《西廂記》和《水滸傳》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C.作者認為經過新舊調整,傳統就會多多少少變了質,這變質的傳統就會一直傳遞下去,但雅俗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D.蘇軾的詞流傳千古,不僅僅有其語言接近白話,明白通暢的原因,還有其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人們心中鬱結卻不能言的感受。

【回答】

8.B

9.C

10.A

【解析】

試題分析:

8.文學領域以文言或雅言為主。第三段表明雖然白話進入文學,但是仍以雅言為主。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技巧點撥】科學類或論述類文章往往圍繞某一新知識、新理論展開,因此文中出現貫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詞語)也就順理成章了。通讀全文後,要對該詞語(概念)的內涵、外延準確把握,與原文有關語句逐項比對備選項,以免出現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範圍失當等問題。本題中把文學領域換成了詩歌領域,屬於偷換概念。

9.第二段,後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往往要對原文資訊進行綜合梳理。從文章中辨別、篩選並整合重要的資訊,必須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內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內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述,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等。本文中說“詞”“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麼著也只是詩餘。”“曲”也只能是“詞餘”都不是雅的,所以這二者沒有“雅俗共賞”之意。

10.第一段只表明戰亂是分界線,但並沒有說是必要條件。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概括、篩選文中資訊的能力,能力層級為分析綜C

【技巧點撥】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分析理解。此題考查推斷力和想象力,是對人的潛在能力的測試。讀文章不僅要會讀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識,為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推斷,是命題人要求考生根據文中的資訊從已知到未知,由條件到結論,由原因到結果地得出結論,它側重於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本題涉及到的是必要條件,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而文中表述看,戰亂可以促生新文學,但不是催生新文學的必要條件。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