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先秦哲學家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

練習題2.94W

問題詳情: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先秦哲學家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先秦哲學家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由於“粹”,由於去粗存精,藝術表現裡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由於“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虛”和“實”辯*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盾嗎?

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裡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地結合、統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在兩千年前所正確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趙執信在他的《談龍錄》裡有一段話很生動地形象化地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的統一才是藝術的最高成就。他說: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的表現正在於一鱗一爪具有象徵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裡。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裡看見一個世界。這是*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

趙執信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像趙執信所要求的,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關於*繪畫處理空間表現方法的問題,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裡說得很好,而這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於*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這段話扼要地說出*畫裡處理空間的方法,也叫人聯想到*舞臺藝術裡的表演方式和佈景問題。*舞臺表演方式是有獨創*的,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而這種藝術表演方式又是和*獨特的繪畫藝術相通的,甚至也和*詩中的意境相通。*舞臺上一般地不設定逼真的佈景(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佈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動,“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於劇中環境佈景的要求,不需要環境佈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境,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這裡是一體。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不須藉助於實物的佈置來顯示空間,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排除了累贅的佈景,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

*傳統的藝術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創造了民族的獨特的現實主義的表達形式,使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反映這藝術發展的美學思想也具有獨創的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結合藝術的實踐來深入地理解和汲取,為我們從新的生活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提供借鑑和營養資料。

——節選自宗白華《*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

7.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全”就是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現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難以形成藝術的美。

B.“粹”就是“洗盡塵滓”,去粗取精,對應“虛”,“全”則與“實”相對應。虛實相生,兩者辯*統一。

C.藝術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虛和實辯*統一,先秦哲學家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指了出來。

D.“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義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

8.結合本文作者的觀點,指出下列詩句藝術手法的運用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3分) A.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春水向東流。 B.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C.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9.讀杜牧《長安秋望》,運用本文的知識寫出《長安秋望》藝術特點。(4分)                           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氣勢兩相高。

【回答】

7.(3分)C(C荀子指出的只是全和粹,沒有言及虛和實)

8.(3分) B(A化虛為實,緣情寫景,把“愁”物化為“東流的一*春水”;C化實為虛,兩句詩中的六種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時空感組合而成的,從而透出了客行的*苦;D化實為虛,通過春天的花鳥、景物,表達了作者在戰亂年代的驚恐心理和恨別愁緒;B為實寫,無虛寫。)

9. (4分)以實託虛是本詩的一大特點。秋*是難以描寫的,秋高之勢更難形容盡致,但作者卻用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通過“氣勢兩相高”一句,使人不但能具體感受到“秋*”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也展露無遺。特點之二是此詩如一首寫意畫,在寫出長安高秋景*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格,同時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餘地,這體現了藝術上的由實見虛、虛實結合。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