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二)古代詩歌閱讀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浮生只合尊前老,...

練習題2.22W

問題詳情:

(二)古代詩歌閱讀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浮生只合尊前老,...

(二)古代詩歌閱讀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南春*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時任御史中丞,獲罪罷官,寫此詞寄贈*南友人公度。②寄我*南春*一枝梅:南朝宋陸凱與范曄是好友,陸凱自*南寄梅花一枝到長安給范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上片的前兩句寫詩人日暮登樓所見,寥寥幾筆,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

B. 本詞用字精妙,“芙蓉落盡天涵水”中“涵”字寫出了天空蒼茫、水天一*的特點。

C. “貼雲寒”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雙燕背飛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詩人內心的淒涼。

D. 此詞上片主寫景,下片主言情,用語清婉雅麗,情真意切,不失為贈答詞中的佳作。

15.本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回答】

14.C

15.本詞表達了詩人罷官之後的孤寂和落寞,不僅表達了對他鄉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達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詩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寫光*荏苒,自己寂寥寡歡,只能借酒澆愁,孤獨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借日暮時分登樓所見的花殘香消、煙波盪漾與雙燕分飛來寄託內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陸凱折梅相贈的典故,這一枝明豔的“*南春*”定會給“雪滿長安”的自己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友情的溫暖,表達渴望得到友人慰問的心情。④虛寫(或虛實結合、從對方落筆、想象),下片後兩句設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臺眺望,即使道遠雪阻也會寄給我*南一枝梅,更能顯出遲暮懷人的深深情誼(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點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寫出一種3分,寫出兩種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結合詞句分析2分。)

【解析】14.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C項中表述錯誤,不是擬人手法,“貼雲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寒”表面寫天氣,實指詩人心境。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對於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查。在古詩鑑賞中,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徵、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託物言志)這是詩詞考核鑑賞的重點。本題也重點考查修辭手法“借代”“比喻”“擬人”。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麼)、方法(怎麼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麼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考生在具體答題時要結合詩句內容分析,考生答題時要結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賞析,不可只背術語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本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通過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關鍵詞來分析手法和情感。“貼雲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巨集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是說光*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長安,借指京城。“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悽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南春*一枝梅。”順勢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裡為隨時、每日之意。“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南春*一枝梅。”這兩句是虛寫,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用情頗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南報春的早梅。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藉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題中詩歌中的“寒”。然後,把握詩中的顯*資訊,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資訊,也有一些顯*資訊,鑑賞時要注意把握。這些顯*資訊,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註釋中。第三,瞭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鑑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採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錶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