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闢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

練習題2.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闢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闢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願也。”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

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綱延置上坐,問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後二千石多肆貪暴,故致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又非義也。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願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雲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嬰深感悟,明日,將所部萬餘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單車入嬰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子弟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徵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張嬰等五百餘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

(《後漢書·張綱傳》)

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然綱卒未幾,嬰復據郡以反,綱何嘗能弭東南之盜哉!張綱者,以緩一時之禍,而不暇為國謀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讀通鑑論》)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

B.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 拜謁

C.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 拜謁/

D.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經學,研究儒家經典學說並闡明其含義的學問。《詩》《書》《禮》《易》《樂》《春秋》,是公認的儒學經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C.孝廉,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方式。至明、清兩朝,變為對舉人的雅稱。

D.二千石,指稱郡守。漢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後一級就是兩千石,漢郡守俸祿為兩千石。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能磨礪布衣的節*,被舉薦為孝廉,他卻不願赴命,後來被任命為侍御史。

B.當時順帝委任縱容宦官,有識之士都恐懼擔心。張綱為國家命運擔心,出言不遜,皇帝雖知其言語耿直,最終不願重用他。

C.廣陵寇亂十多年,朝廷派張綱平息寇亂。他不像前任那樣多求兵馬,而是隻身到賊營,分析利弊,曉以情理,結果張嬰等萬人歸降。

D.王夫之認為,張綱獨自赴賊營,勸張嬰歸降,可謂大智大勇,但後來張嬰再次*,*張綱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不值得效法。

1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天子嘉美,徵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

(2)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

【回答】

8.D

9.C

10.D

11.(1)皇上給予了好評,想提拔張綱,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張綱,於是皇上應允了。

(2)張綱單車獨騎去到叛賊營壘,規勸張嬰並降伏了他,主張安撫盜賊的人都稱誦為美談。

【解析】

8.

試題分析:文言斷句有其規律可循。一是句末語氣詞,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發語詞,比如“若夫、至若、蓋、唯……”;三是名詞或代詞,一般在句中做主語或賓語;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頂真的修辭。先瀏覽選段,瞭解大意;然後先易後難。本題主要根據意思進行斷句。句意:到任以後,就率領差吏兵卒十多人,徑直造訪張嬰營壘,安撫慰問,要求與頭目會見,表明國家的恩惠。張嬰起初非常吃驚,見到張綱的誠信後,才出來拜見。斷後要通讀,一檢查意思是否講得通;二是檢查內容是否合理。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C項“孝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此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長期注重文化積累。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0.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內容歸納概括題。其做法是,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並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設法與代入法,與選項所在段落進行比較:D項結合文字內容“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可知,王夫之並未認為張綱大智大勇。此題難度適中。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1.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張嬰”,“嘉”譯為好評,“擢”譯為提拔,“乃”譯為於是。第二句中“諭”譯為規勸,“詣”譯為到,“弭”譯為安撫,“降”譯為降服。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平民的節*,被舉薦孝廉,他卻不赴命,後來司徒徵召他做了侍御史。當時順帝縱容宦官,有識之士都憂懼擔心。張綱慨然感嘆說:“汙穢醜惡之人聚滿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獻出生命,為國家掃除災難,即使活著,也是我所不願意的。”漢安元年,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視各地的風氣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後擔任要職,只有張綱年紀輕,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張綱卻在洛陽都亭停車不行,說:“豺狼一般暴虐的人當政,怎麼還要查問像狐狸一樣奸佞的壞人!”皇帝雖然明白張綱說話真率,但最終還是不願意重用他。

當時,廣陵的張嬰等人率領數萬人反叛,他們殺了刺史、太守,在揚州、徐州一帶劫掠作亂已經有十多年,朝廷卻一直不能*征服他們。於是,讓張綱擔任廣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都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馬,唯獨張綱卻請求輕車簡行赴命任職。到任以後,就率領差吏兵卒十多人,徑直造訪張嬰營壘,來安撫慰問,要求與頭目會見,表明國家的恩惠。張嬰起初非常吃驚,見到張綱的誠信後,才出來拜見。張綱請他坐在上座,詢問疾苦。曉諭(曉示,勸導)他說:“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貪婪殘暴,所以致使你們各位心懷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確實有罪,然而你們這樣做也是不合道義的。如今皇上仁慈聖明,要憑藉文德使反叛之人服從,所以派我前來,想以爵祿使你們榮耀,不想用刑法懲罰你們,現今實在是轉禍為福的好時機啊。如若聽聞仁義卻不順服,一旦天子赫然發怒,派遣的大*雲集於此,難道不危險嗎?如果不能正確估量雙方力量的強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趨從邪惡,就是不聰明;放棄順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誠;自己斷送了子孫的*命,就是不孝順;違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義而沒有作為,就是不勇敢;這六方面是關係到你們成敗、利害的關鍵因素,你可要仔細考慮。”張嬰被深深地感動並醒悟。第二天,率領部下萬人和妻子兒女,雙手反綁投降歸順。張綱就單車進入張嬰營壘,遣散了張嬰的部下,讓他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當差的,都把他們召來。於是人們喜悅信服,南州一片安定。

皇上嘉獎贊美他,想提拔張綱,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張綱,皇上才應允了。張綱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歲時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張綱府邸弔唁的人多得數不盡。張嬰等五百多人穿著喪服為他*辦喪事,揹負泥土為他壘築墳墓。

張綱單車獨騎到叛賊營壘,勸諭張嬰並使他降服,主張安撫盜賊的人都把這誇作美談。然而張綱死後沒多久,張嬰又佔領郡地而反叛,張綱哪裡能消除東南的盜賊啊!民眾一旦做了盜賊,就會無法自容於世,處在既非叛逆又非順服的狀態下,徘徊之中始終想著展翅高飛;況且讓他受到恩寵,得到榮耀,期望他悔過自懲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難道能夠做到嗎?張綱這樣的人,只能用來緩解一時的災禍,卻來不及為國家作長期的謀劃,哪裡值得效仿呢!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