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內聖外王”之說不符孔子聖人規現代新儒家喜以“內聖外王”四字綜括孔子之道及其所開創...

練習題1.5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內聖外王”之說不符孔子聖人規現代新儒家喜以“內聖外王”四字綜括孔子之道及其所開創...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內聖外王”之說不符孔子聖人規

現代新儒家喜以“內聖外王”四字綜括孔子之道及其所開創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內聖外王之說實有悖於孔子聖人觀。

孔子本人未以內、外之分來定“聖”、“王”之別。他所視之為最高境界的“聖”,內在之德與外化之功必須兼備,即必須內外兼通。《論語·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孔子以“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為“聖”,“聖”聖顯然並非僅指個人的內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濟眾——甚至連王天下之堯舜都不足以當此。此“聖”雖然遠超仁境,但卻以仁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立人、達人至其極,即是博施於民而濟眾,亦即聖。可見,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認為其僅指個人的內在之德,而還必須有外在的立人、達人之功,至於作為仁之極的聖境,其必備化人之功,自不消說。這一思想,孔子在他處還有更明確的表達。在他與子路的一段對話中,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卻遠未臻聖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聖。顯然,孔子所謂“聖”是指內外兼通的內德外化,而不僅僅是指與外王之化有別的“內聖”之德。

《說文解字》訓“聖(聖)”為“通”,則孔子以內德外化兼通為“聖”,可謂不違訓詁。如認為“內聖外王”意指內修聖德而外施王政,是僅把聖解作聖德,此解既不合訓詁,又違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經典《五行》以“聞而知之”為聖,此解與“聖”之本義正相通。《說文》認為“聖從耳”,段玉裁注引《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聖”之*骨文像人上著大耳。可見,聖之本義當與聽聞相關,而能聞聲知情則可謂之通,故“通”乃“聖”之引申義。《五行》所謂“聖”近乎其本義,而孔子則取其引申義。無論本義抑或引申義,聖都不能直接解作聖德。故以“內聖外王”概括孔子思想,“聖”之義即無著落。

孟子已視孔子為內懷聖人之德而外無王者之位之聖人,且其聖人觀已有異於孔子。荀子欲合“盡倫之聖”與“盡制之王”為一體,以成“聖王”之教。然荀子此“聖王”之“聖”僅為“盡倫之聖”,顯然異於孔子所謂內德外化兼通之“聖”。或許正因受孟、荀聖人觀之影響,故“內聖外王”之語雖始出於《莊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現代新儒家卻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們未曾顧及,雖可以內修其德、外以德化統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無論就訓詁抑或思想層面而言,皆難以將孔子之所思簡約為“內聖外王”。

(選自《*社會科學報》,有刪改)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被孔子視為最高境界的“聖”,必須兼具內在之德與外化之功,而他本人並未以內、外之分來定“聖”“王”之別。

B. 和個人的內在之德相比,孔子顯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濟眾之舉,就此而言,甚至連王天下的堯舜都不足以稱為“聖”。

C. “聖”以仁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須有外在的立人、達人之功,作為仁之極的聖境,自然也應該具備化人之功。

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聖”,這裡的“聖”是指內外兼通的內德外化完全不同於與外王之化有別的“內聖”之德。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說文解字》訓“聖(聖)”為“通”,孔子以內德外化兼通為“聖”,兩者對於“聖”的理解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B. 把“內聖外王”理解為內修聖德而外施王政,是把“聖”只解作聖德,既不合訓詁,又與孔子的聖人觀不相符。

C. 由“聖”的*骨文可知其本義當與聽聞相關,而能如《說文》所說“聞聲知情”則可謂之“通”,故“通”乃其引申義。

D. 《五行》以“聞而知之”為聖,與“聖”之本義相近,而孔子則取其引申義,無論哪種“聖”都不能直接解釋為聖德。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孟子視孔子為內懷聖人之德而外無王者之位之聖人,他所理解的“聖”和孔子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聖”完全不同。

B. 荀子欲合“盡倫之聖”與“盡制之王”為一體以成“聖王”之教,此“聖王”之“聖”與孔子所說的“聖”明顯不同。

C. “內聖外王”之語雖非始出於孟、荀之口,正因為受二人影響,現代新儒家卻仍喜歡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 作者博古通今、引經據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論,又有儒家其它的經典篇章,可謂材料豐富,論*有力。

【回答】

4.D

5.C

6.C

【解析】

4.試題分析: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聖”,這裡的“聖”是指內外兼通的內德外化完全不同於與外王之化有別的“內聖”之德。理解錯誤。原文說“不僅僅是指與外王之化有別的‘內聖之德’”,可見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點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範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型別。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係。D,原文說“不僅僅是指與外王之化有別的‘內聖之德’”,可見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5.試題分析:C. 由“聖”的*骨文可知其本義當與聽聞相關,而能如《說文》所說“聞聲知情”則可謂之“通”,故“通”乃其引申義。表述不當,“聞聲知情”出自《風俗通》,而非《說文》。

6.試題分析:C. “內聖外王”之語雖非始出於孟、荀之口,正因為受二人影響,現代新儒家卻仍喜歡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理解錯誤。“正因為受二人影響”錯,原文說的是“或許”。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