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仁義禮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練習題1.1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仁義禮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仁義禮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它最終聚合為一個核心的價值理念,是*文化長期發展、傳承和選擇的結果。

在孔子之前,“仁”“義”“禮”“智”“信”這些術語已經廣泛流行,是當時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仁”作為一種品德,最初的含義是“愛親”,即愛自己的親人。孔子論“仁”,意蘊豐富,尤重視“愛人”和“忠恕”。“仁者愛人”擴充套件了“愛親”,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為人類社會的一般原則。“忠恕”是仁的具體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是“忠”,指主動的推及行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是“恕”,指出了“為仁由己”的底線。論“仁”的同時,孔子也說“義”。“義”即“宜”。凡合乎道德義理的行為便是“義”,反之便是“不義”。而“禮”,起源於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動,歷經數千年傳承損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將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孔子主張恢復周代禮樂,同時又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認為“禮”不僅僅是形式化的東西;“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強調“禮”應根植於“仁”。孔子講“禮”時輕其儀重其內的態度,為後來儒家的禮學思想奠定了基調。“智”,即聰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並非一般所說的小聰明,而是一種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確地將“智”與“仁”、“義”、“禮”相提並論,作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則是指誠實守約、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論及。

到西漢武帝時,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謂“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將這五者並而論之,稱之為永恆不變之道。至兩漢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來。儘管後世儒家對“五常”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孔子的觀點一直是他們闡說的根基。

對“仁”“義”“禮”“智”“信”諸範疇的闡發,體現了儒家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人不僅有自然*,更有道德*,而後者才是人不同於萬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體現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屬*。

作為傳統*的一種核心價值觀,“五常”擺脫了時空等具體條件的限制,具有普適*,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維繫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種學說、文化碰撞不斷,比如延續兩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學說的對立與鬥爭,元、清兩代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衝突,佛教傳入後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的衝撞等等。但正是因為有了像“五常”這樣的價值理念,中華文明才具有無比強固的凝聚力,能容納不同的文化元素,將產生於不同生活習俗和社會環境乃至於文明背景差異極大的眾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於一個極富**的文化結構之中。

今天,我們講“仁義禮智信”,不只是認識它曾經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還應將它作為寶貴的思想資源,為澆灌當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提供養料。

(摘編自景海峰《什麼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最大。

B.“仁”“義”“禮”“智”“信”被合稱為“五常”是在漢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們就已廣泛流行,並獲得了普遍的社會認同。

C.作為品德的“仁”,原意是“愛親”,而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使“仁”突破了血緣關係的界限,上升為人類社會普遍遵守的原則。

D.在“禮”的發展歷程中,周公是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將史前留傳下來的宗教祭祀活動,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對“仁“義”“禮“智”“信”的闡釋可能不盡相同,但它們都體現了儒家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揭示了人的道德屬*。

B.孔子將“仁”視為做人的原則,把“忠恕”當作實現這一原則的具體方式。“忠”和“恕”雖然有異,但都強調將心比心,為人著想。

C.孔子主張恢復周代禮樂,但又認為“禮”不能形式化,而應讓禮植根於仁,這種輕儀式重內涵的態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D.因為有以“五常”為代表的核心價值觀的存在,所以中華文明不但沒有在與不同文化的衝撞中崩解或變質,反而能將眾多文化融匯其中。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常”觀念的聚合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其具體構成來看,孟子的“四德”觀應該對董仲舒“五常”觀的提出有重要的影響。

B.“五常”的“常”是“恆常不變”的意思。儒家學者將“仁義禮智信”視為恆常不變之道,表明他們認為這五個範疇所體現的人的本質屬*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

C.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充滿著不同學說與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碰撞最為激烈,也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與包容*。

D.“五常”作為傳統*的一種核心價值觀,對構建當代*的價值體系也有實際意義,比如,能啟示我們要以人為本、傳播愛心,恪守底線、重視誠信等。

【回答】

4.D

5.C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D項,偷換概念。對原文“其”字理解錯誤。“其”不是指代“史前留傳下來的宗教祭祀活動”,而是指起源於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動、但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損益”後留傳到周公時代的“禮”。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類理解文意的客觀題,對於選項,要注意選項中範圍擴縮、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亂組合等。所謂範圍擴縮,是指選項故意漏掉限制*詞語或混淆某些範圍的界限,造成概念範圍的擴大或縮小。所謂扭曲文意,是指選項故意扭曲閱讀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維朝背離文字的方向引領。D項題幹中即為這種錯誤型別。所謂混淆時空,是指事物的發展總有先後,但不符合文意的選項故意混淆時空的先後順序,以迷惑考生。所謂胡亂組合,是指文章在解釋某一個概念或說明某一物件時,會使用比較多的事例,選項就故意把這幾個事例的內容加以組合,並且故意使組合後的資訊與文字資訊相左,以迷惑考生。

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C項,曲解文意。原文是“認為禮不僅僅是形式化的東西”。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易錯*示】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物件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之後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的副詞。C項中,題幹中“但又認為“禮”不能形式化”。如若不仔細瀏覽題干與原文,極易忽略。

6.

試題分析:篩選和提取資訊類試題的*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範圍。要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後,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C項,無中生有。“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碰撞最為激烈,也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與包容*”無中生有。原文只是列舉了學說或文化衝突的幾種情況,並未表明哪種衝突最激烈,哪種衝突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與包容*。

【考點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字閱讀經常是以客觀題選擇題的題型出現的,答題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基本的答題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瞭解。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瞭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瞭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瞭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型別: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而C項,“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碰撞最為激烈,也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與包容*”,“ 無中生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