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嘯,鄭玄說它什麼意思,“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嘯,鄭玄說它”的解釋是“蹙口而出聲”,近似現代所說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詩...

練習題8.28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嘯,鄭玄說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聲”,近似現代所說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嘯,鄭玄說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聲”,近似現代所說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詩經》裡出現的嘯者多是女*,她們心懷憂怨,發而為嘯。在其他記載中也常提到婦女作嘯,如《古今注·音樂篇》說商陵牧子婚後五年無子,將別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此外《靈寶經》還記載某國大旱,一個女仙“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這是用嘯來求雨。葛洪的《神仙傳》也曾記載西*劉根學成道術,郡太守知道後,命劉召鬼;如召不來,將加刑戮。劉根於是“長嘯,嘯音非常清亮,眾客震驚”。忽然南壁裂開數丈,有許多兵護送一輛車出來,車上以大繩縛著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晉以後的吟嘯不僅出現在情緒激動的場合,而且當其意趣恬適、心境曠放、談玄揮麈、登高臨遠之際,也常常且吟且嘯。但於大庭廣眾之前放聲長嘯,自然有點旁若無人的樣子。但其實嘯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靈魂。《世說新語》用“傲然”來形容周顴嘯詠時的神態,可謂搔中癢處;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雖不言傲,而傲世之態,已盡在其中。所以吟嘯之風,廣泛流行,以至成為名士風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魏晉時的吟嘯,現代卻有時把它理解為“唉聲長嘆”(新版《辭源》)或“感慨發聲”(新版《辭海》);果如是,它就只不過是一種哼哼唉唉的聲音,既談不上什麼音樂*,也和講風骨、講吐屬的魏晉名士的氣質頗不相投了。實際上並非如此。《世說新語·任誕篇》說劉道真少時“善歌嘯,聞者留連”,《陳留風俗傳》說阮籍的歌嘯“與琴聲相諧”,反映他們的嘯聲是帶有旋律的、相當優美的。嘯於其音樂*之外,再蒙上這樣薄薄一層玄學的外衣,遂使它在當時更具魅力。如《晉書·阮籍傳》說他在蘇門山遇見後來被稱為“仙君”的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不過,嘯聲中確乎沒有歌詞,不能把吹口哨說成是無詞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說成是無詞之歌一樣。嘯之發聲的特點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嘯旨》中說的“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而清,謂之嘯”。

    文士吟嘯的習俗在唐代尚存,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琴復長嘯”、李白《遊泰山》“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等句便可為*。唐以後,此風漸息。到了宋代,學者講義理。士子重舉業,沒有誰再像魏晉時那樣動不動就長嘯。詩文中偶或提到嘯,多半是在掉書袋,不一定實有其事。這時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嘯者,則大抵為藝人。河南偃師出土的宋代磚畫河南焦作、山西侯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們都是正在演戲的演員:在宋、金至元的雜劇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當的一項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晉之長嘯的藝術風格和社會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1.根據文意,下列對“嘯”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嘯.近似現代所說的吹口哨。可以用來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術的場合中。

      B.魏晉名士首發“嘯”,他們常常在意趣恬適、心境曠放、談玄揮麈時甚至是登高臨遠之際且吟且嘯。

      C.嘯聲沒有歌詞,但相當優美,帶有旋律且具有音樂*。因其發聲的特點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為唱歌。

      D.魏晉時期的吟嘯,現代卻有時把它理解為“唉聲長嘆”或“感慨發聲”,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是隨聲感嘆,而是有音樂*且寄託了文人的風骨和氣質。

2.下列不屬於表現“吟嘯之風,廣泛流行,以至成為名士風度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項是    (    )

      A.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雖不言傲,而傲世之態,已盡在其中。

      B.阮籍遇見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

      C.《世說新語·任誕篇》說劉道真少時“善歌嘯,聞者留連”,《陳留風俗傳》說阮籍的歌嘯“與琴聲相諧”。

      D.河南偃師出土的宋代磚畫,河南焦作、山西侯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嘯”在早期是婦女抒發胸中憂怨鬱悶之氣的途徑,也有巫術的神祕**,後來進入文人圈後不嘯則無法表現名士風度和氣質。

      B.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琴復長嘯”、李白《遊泰山》:“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等句可以*,“嘯”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C.孫登沒有迴應阮籍的“商略”,卻迴應了他的“嘯”,可見孫登也是一個“嘯”的高手,且對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不懂不通甚至厭惡。

      D.“嘯”的風俗因為後世的學者文人逐漸熱衷於義理功業而逐漸淡化,沒有人再會“嘯”,“嘯”最終淪為藝人的表演技巧。長時問的隔膜,使現代人已對魏晉之嘯不甚瞭然。

【回答】

1.B(“嘯”並非魏晉名士首發,《詩經》中早已屢次提及)

2.D(磚畫表現的是演戲的技巧,和魏晉之長嘯的藝術風格和社會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3.D(A“不嘯則無法表現名士風度和氣質”過於絕對;B王維李白的詩只*文士吟嘯的習俗在唐代尚存,“非常流行”無根據;C根據原文內容推斷不出孫登“對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不懂不通甚至厭惡”)

知識點:現代文閱讀 單元測試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