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袁弘毅墓誌銘沈恩孚①予友袁君觀瀾之殤既,以詩哭之,逾二月將葬,其孤以志墓請於...

練習題2.2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袁弘毅墓誌銘沈恩孚①予友袁君觀瀾之殤既,以詩哭之,逾二月將葬,其孤以志墓請於...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

袁弘毅墓誌銘

沈恩孚

①予友袁君觀瀾之殤既,以詩哭之,逾二月將葬,其孤以志墓請於孚。嗚呼!君少予二歲而遽殂謝,予奚忍志君墓?顧與君為道義交數十年,又奚敢自諉?

②君諱希濤,觀瀾其字也,*蘇寶山人,少與予同學上海龍門書院①。予及見其尊君霓孫先生,廉吏也。君*孝友,幼秉庭訓,攻經世之學。值清廷變法,君已卓然有聲於時,當與朋輩縱論中外得失,洞見立國之大本在興學,而興學之本在師範。先倡辦國小於其邑,邑之人既信服,則推而及之省。龍門書院之議改師範學校也,君力促其成。既與予東渡考察歸,先後長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巨集遠。

③君勇於任事,發蒼然矣而未告勞。自予識君而君已患咳,每與共事未聞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見其一日以咳自餒也,稔君者自遠聞其咳聲,則曰君至矣。嗚呼!今追尋此聲可得耶!

④君在蘇②則蘇之學務無不興,而復旦公學、太倉中學皆由君手造。其於本邑則凡舉新政無不興,而全邑之土地丈繪③由君告成。既仕新國④,官至教育次長代部務,則劃全國高等師範區,悉本君素願以為之鵠。方對德宣戰,予主收同濟學校自辦。君在部援助尤力。洎不合於時而退,退而盡瘁於蘇之學務,一如其未仕時。

⑤君起家寒素,久宦而囊空,時告貸以濟急,有輒以給人要需,自謂我日處睏乏,亦未遭絕糧也。足跡幾遍海內,暢曉國情,復周曆歐美,熟各國學制,以是凡所設施多切中事理。晚而孳孳⑤義務教育,未觀成也而志弗衰。其他由君創議或為君所力贊者,未可以僂指計⑥。君既殤,邑之人懷君不能忘,將鑄像事之,私諡弘毅。

(注)①上海龍門書院:今上海中學前身。②蘇:蘇州。③土地丈繪:土地丈量測繪。④新國:中華*。⑤孳孳: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⑥僂指計:屈指而數。

1.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含義。

(1)予奚忍志君墓    (__________)  (2) 值清廷變法         (__________)

(3)幼秉庭訓        (__________) (4)悉本君素願以為之鵠  (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予友袁君觀瀾之殤既        吾欲之南海,何如

B.每與共事未聞其一日不咳也   其船背稍夷

C.晚而孳孳義務教育           號呼而轉徙

D.又未見其一日以咳自餒也     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3.下列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觀瀾先生的父親是位廉吏,本篇墓誌銘是受觀瀾先生的孤兒請託而作。

B.觀瀾先生認為立國的根本在於師範教育,主張龍門書院改為師範學校。

C.觀瀾先生*時期曾興辦復旦公學、太倉中學,並任教育部次長。

D.觀瀾先生通曉國情,曾赴歐美考察各國學制,創立義務教育制度。

4.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既與予東渡考察歸,先後長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巨集遠。

5.袁希濤(字觀瀾)先生是寶山縣立吳淞中學的創始人,請結合本文內容分析袁先生的*格特點。

【回答】

1.    寫墓誌銘,寫志,為寫志等    正逢,遇上,碰上,正當等    通“稟”,承受    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總有的等   

2.C

3.B

4.(袁公)已經和我向東渡海(東渡亦可)考察回來,先後(前後亦可)管理學校(任校長亦可)各兩年,您的成就(完成的事業亦可)一天天更加巨集闊遼遠(高遠亦可)。

5.孝親友愛:“君*孝友”。

執著教育:認為立國之大本在興學,而興學之本在師範,無論為官與否,均以興教為務。

勇於任事:身患咳疾,堅守本職。

為官清廉:長期為官而家境清寒。

急人所難:雖處睏乏也能幫助他人。

【分析】

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的能力。

(1)中的“志”,名詞作動詞,意思是寫墓誌銘,寫志,為寫志。(2)中的“值”,正逢,遇上,碰上,正當;所在句子譯為:正逢清廷變法。(3)中的“秉”,通“稟”,承受。在句中可譯為“遵從。(4)中“素”,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總有的,所在句子譯為:都是按照袁君一向的規劃作為工作的範本。

2.本題考查把握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第一句中的“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第二句的“之”,動詞,到,往。

B項,第一句中的“其”,代詞,代“袁弘”。第二句中的“其”,指示代詞,那。(此句出自《核舟記》)。

C項,兩句中的“而”,都是連詞,表修飾關係。

D項,第一句中的“以”,介詞,因。第二句中的“以”,介詞,用;沒有死卻裝死,用裝死的樣子來謀求逃脫。

故選C。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A項,“觀瀾先生的孤兒”錯誤。原文“其孤”指觀瀾先生的遺孤,並非孤兒。

C項,“*時期”錯誤。從文中可知,建立復旦公學、太倉中學是在中華*成立之前。

D項,“創立義務教育制度”錯誤。原文“晚而孳孳義務教育,未觀成也而志弗衰”說明義務教育制度並沒有建立起來。

故選B。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句中,“既”,已經,……之後;“東”,向東;“長”,管理;“日益”,一天天更加。

5.本題考查對文章人物*格特點的分析能力。

細讀文章,從文中“君*孝友”可看出袁觀瀾先生孝親友愛;從“洞見立國之大本在興學,而興學之本在師範”“退而盡瘁於蘇之學務,一如其未仕時”可看出先生執著教育,不在意官位的有無;從“君勇於任事,發蒼然矣而未告勞”“自予識君而君已患咳,每與共事未聞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見其一日以咳自餒也”可看出先生勇於任事,不辭*勞;從“久宦而囊空,時告貸以濟急”可看出先生為官清廉;而當別人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錢時,他則“有輒以給人要需”,從中看出先生急人所難,俠義豪爽的*格特徵。

參考譯文:

我的朋友袁觀瀾去世後,我寫詩以弔唁他,現在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他的遺孤請我來寫袁君的墓誌銘,哎,袁君比我還年輕兩歲,但卻如此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怎麼忍心為他寫墓誌銘呢?但回想與袁君以道義相交數十年,又怎能推辭這件事呢?

袁君的名希濤,觀瀾是他的字,*蘇寶山人,少年時即與我在上海龍門書院一起學習。我得以有機會見到他的父親霓孫先生,霓孫先生是一位清廉的官員。袁君天*孝順,友愛朋友,幼時即遵從長輩的訓導,學習治國利民之道的學問。正逢清廷變法,袁君在當時已經非常有名,與朋友議論當時政策的得失,能夠洞見立國的根本在於振興教育,而振興教育的根本在於培育訓教師。於是先倡導在他的家鄉開辦國小,他家鄉的人對他非常信服,於是將提倡興辦教育的措施推廣到全省。將治國利民之道的學問改建成師範學校,就是袁君促成的。不久,袁君與我東渡日本考察,回來後,袁君和我各當了兩年校長,袁君的成就也越來越恢弘遠大。

袁君勇於任事,頭髮已經花白但從未說過自己*苦。從我認識袁君時他已經患有咳嗽的病症,與他共事時,沒有一天不聽見他咳嗽的,也從沒一天看見他因為咳嗽而萎靡不振的,和袁君熟悉的人從遠處聽到他的咳嗽聲,就說袁君到了。哎,如今再到哪裡去聽到袁君的咳嗽聲啊。

袁君在蘇州,則蘇州的學務就沒有不興旺的,復旦公學、太倉中學都是袁君親自創辦的。他在家鄉凡是推行新政沒有不成功的,而蘇州的土地丈量測繪也是由袁君主持而取得成功。於是在**擔任官員,最高做到教育次長主持部裡的工作,於是規劃全國高等師範區,都是按照袁君一直以來的規劃作為工作的範本。當對德宣戰後,我主張收回同濟學校由*自己開辦。袁君在教育部非常有力的進行幫助。等到因與時議不和而辭職,辭職後就專心於蘇州的學務,就如同他沒當官是一樣。

袁君出身於貧寒之家,做官時間長但沒有什麼積蓄,急需用錢時經常靠借貸來解決,有錢了就借給急需用錢的人。自稱我天天處在缺錢的狀態,也沒有吃不上飯啊。袁君的足跡遍佈海內,對國情清楚明瞭,又遊歷過歐美各國,熟悉各國的教育制度,因此她所規劃的事情大多符合事情的機理。晚年則對義務教育事業孜孜不倦,沒有看到成功希望也沒有悲觀。其他由袁君創議或被袁君所鼎力支援的事業,用雙手也數不過來。袁君去世後,鄉親們因為懷念袁君,將要鑄造雕像來紀念他,同時私諡袁君為弘毅。

知識點:其他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