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最早對屈原給予高度評價的,是西漢時代的淮南王劉安和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在《...

練習題8.97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最早對屈原給予高度評價的,是西漢時代的淮南王劉安和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最早對屈原給予高度評價的,是西漢時代的淮南王劉安和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本傳中引用劉安《離騷傳》的話,盛讚屈原的高潔之志和廉貞之行:“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也許是由於距離屈原時代較近,對屈原精神的感受較為真切些吧,劉安、司馬遷的這一評價,顯然還不算偏頗:它既看到了屈原對君王、宗國的忠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與黑暗世道和“濁穢”同流的抗爭精神和高潔之行。在“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熱烈頌揚中,表達了對屈原雙重精神的崇仰欽敬之情!不過,司馬遷還有一段評述,表明他對屈原精神有著深一層的認識:“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一評述,在肯定屈原“竭忠盡智”的同時,更強調了他的“怨”君**。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於“怨懟”抗爭精神的一面,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這一點也為東漢史家班固強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為司馬遷所深心理解的這種“怨懟”精神,卻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離騷〉序》)

班固的評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側面,即對於黑暗勢力的不屈抗爭精神。就這一點說,班固並沒有看錯。只是班固過於敏感,以為屈原的這種精神,對封建統治階級頗有妨害,而採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場。這一立場在今天看來似乎很難理解,但在封建時代卻曾得到過不少迴響。如北朝儒者顏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而將他置於“自古文人,多陷輕薄”的長長名單之首。唐代苦吟詩人孟郊,也不滿意屈原的“怨懟”,作詩批評說:“三絀有慍*,即非賢哲模。”宋人葛立方,對屈原不從漁父之勸、忿懟沉*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極不贊同的意見:“使屈原能聽其說,安時處順,置得喪於度外,安知不在聖賢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魚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這些都足以*,屈原最早所影響於歷史的,不是所謂“忠君愛國”精神,而是那不與濁世同汙的忿懟、抗爭精神。

東漢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貞”來對抗班固批評的著名大將。他在《〈離騷〉後敘》中激烈反駁班固說:“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這是將屈原的雙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嘗試。它巧妙地化解了人們對屈原“忿懟”抗爭之行所抱的疑懼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際許多著名人士的熱烈迴應。如魏徵稱讚屈原這樣的“離讒放逐之臣”,是“憤激委約之中,飛文魏闕之下,奮迅泥滓,自致青雲,振沈溺於一朝,流風聲於千載”,給了屈原以高度的評價。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順者不得為忠”之義,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毀”的“忠”節。*改革家柳宗元,還針對班固以為屈原不可與日月爭光的說法,引徵《春秋》之例反駁。宋人洪興祖則盛推屈原“雖身被放逐,猶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爭而強諫,死猶冀其感發而改行。使百世之下聞其風者,雖流放廢斥,猶如愛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義。”嚴斥班固、顏之推之說“無異妾婦兒童之見”。這些都是鮮明地站在“臣子之義”立場上,標榜屈原“忠正”、“愛君”精神的代表*評價。至於屈原身上那強烈的抗爭精神,除了生*不羈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發出過“彭咸久淪沒,此意與誰論”、“屈宋長逝,無堪與言”的感慨,表示過相當的共鳴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選自《屈原評價的歷史審視》,有刪改)

5.下列關於屈原抗爭精神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原最早影響歷史的是不與濁世同汙的忿懟、抗爭精神。

B.西漢司馬遷鮮明地凸現了屈原富於“怨懟”的抗爭精神。

C.東漢班固對屈原“怨懟”的抗爭精神,進行了猛烈抨擊。

D.經過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懟”的抗爭精神。

6.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宋許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義”的立場,標榜屈原的“忠正”、“愛君”精神。

B.班固認為屈原的“怨懟”精神,雖“兼詩風雅”,但妨害封建統治,因而猛烈抨擊。

C.劉安比較中肯地評價屈原,也許是因為距離屈原時代近,對屈原精神的感受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認為屈原應知命,安時處順,極不贊同屈原沉*這種“狷急褊躁”之行。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漢王逸第一次將屈原的雙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這次嘗試取得了成功。

B.人們曾對屈原“忿懟”的抗爭之行抱有疑懼心理,因而採取了排斥的立場。

C.屈原身上的抗爭精神,引發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後不再有人提及。

D.劉安在司馬遷之前就認識到屈原的高潔之志和廉貞之行,並給予高度讚揚。

【回答】

5. D

6. B

7. C

【解析】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詞語、歸納和篩選資訊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物件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之後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的副詞,經比較即可得知原文的D項不是“化解”,是把“屈原‘忿懟’的抗爭精神”引向到“忠貞”,而且“化解”的是人們的“疑懼心理”。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型別: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B項第二段引文“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是批評前人如司馬遷的觀點,“兼詩風雅”是前人如司馬遷的觀點,而不是班固的觀點。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這道題也是考查學生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型別: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C項“李白的自由狂放”並不確定是“屈原的抗爭精神”引發,而且李白之後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不是不提及。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