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永州韋使君[1]新堂記①將為穹谷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

練習題2.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永州韋使君[1]新堂記①將為穹谷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永州韋使君[1]新堂記

①將為穹谷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鹹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

②永州實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遊。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③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行其塗。積之丘如,蠲之瀏如[4]。既焚既釃,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5]紆餘。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僕,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遊。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鹹會於譙門之內。

④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6]。

【注】①韋使君:韋宙,公元812、813年(元和七、八年)間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內。③蛇虺(huǐ悔):一種毒蛇。蟠:盤屈而伏。④蠲(juān捐):清潔,使動用法。瀏如:水清澈的樣子。⑤溶漾:水動盪的樣子。紆(yū迂)餘:曲折縈繞。⑥“二千石”,漢官秩,又為郡守(太守)的通稱。漢郡守的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稱。

15.從上下文看,第③段韋使君眼中的“異”包含哪兩方面的內容?

16.文章立意與《種樹郭橐駝傳》有相似之處,對此加以分析.

17.分析文末柳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

15.環山一帶環境異常混亂惡劣(被茂密的草叢遮蔽著山石;被埋藏在汙泥之清泉,成了毒蛇盤踞,狸鼠出沒有地方。嘉樹和惡木,鮮花與毒草,混雜一處,競相瘋長,看似是荒涼的地方但是韋使君發現了荒涼背後的清泉、山石等美景是不同尋常的。

 16.都著眼於“官理”,本文主旨“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種樹郭橐駝傳》主旨“順木之大,以致其*”,都希望為官之人能夠與民休息,順應天*來治理一方。

 17.對韋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這一做法的肯定,對韋使君的順民、護仁、除汙、安民的為政思想的敬佩柳宗元希望藉助本文能夠使日後治理這個地方的人,以小見大,懂得治民的道理。《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古文名篇之一,作於公元812年(元和七年)。當時作者任永州司馬,刺史韋宙是他的頂頭上司。在韋使君新堂落成的時候,作者以其生花的妙筆,道出了韋使君的喬遷之喜,清明之治,讓人心生一種順應自然的美感,積極向上的*。

【解析】

15.該題通過把握原文內容即可作答,如文中的“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餘。怪石森然,周於四隅”等句子。該句意思為“看那樹木,則清秀挺拔,枝葉舒展;看那湖水,則微波盪漾,曲折縈迴。怪石森然繁密,環繞四周”,明確這些後,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16.本題是一道對比閱讀分析,本文是在闡述為官之道,其的主旨可以利用第一段中“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來總結;《種樹郭橐駝傳》也闡述了為官之道,其主旨為“順木之大,以致其*”。兩文都強調了順應其天然的本*,因而可以總結*。

17.柳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也就是寫作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最後一段中有“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等語句以及“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一句,這幾句的意思是:“您隨著地勢開闢出勝景,難道不就是想順著當地的風俗來形成教化嗎?您剷除惡木毒草而保留嘉樹鮮花,難道不就是想剷除凶暴而保護仁者嗎?您挖除汙泥而使清泉流淌,難道不就是想除去*而提倡廉潔嗎?您登臨高處而縱目遠望,難道不就是想讓每個家庭都安定和富饒嗎?”、“該是希望繼使君後治理這個州的人,能夠通過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綜合這方面,即可得出*。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①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遊,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於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取於君,退得罪於士,身死而財遷於他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於中免矣。”

③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

④晏子曰:“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8.解釋下列加點字:

(1)晏子方食       (2)終再拜而辭曰     (3)以振百姓      (4)是臣代君君民也

19.文中兩句劃線句子的主語分別是               ,

20.下列各組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木之*日以離矣/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

C.非有能碩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耶?

D.傳其事以為官戒/殫其地之出

21.翻譯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

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

22.上文表現了晏嬰怎樣的思想*格?

【回答】

18.(1)方:正 (2)再拜:拜兩拜 (3)振:通賑,救濟 (4)君:統治

19.晏子;管仲

20.C

21.①使者回去,向(對)景公說了這件事。(“反”、補出“於”、介後) ②我不瞭解(晏子家的這種情況),這是我的過錯。(補出“之”、“是”、判斷句)

22.廉潔自律(自奉儉樸、提倡節儉)、安貧樂道、忠君愛民。(大意)

【解析】

18.文言文中重點實詞意思的判斷方法有:(1)語境分析法(2)聯想遷移法(3)結構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語法分析法(6)成語詞語印*法(8)通假代入法(7)鄰詞推斷法等。“再拜”,古今異義,“拜兩次”,不能理解為“再一次”;“振”,屬於通假現象;“君”,屬於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

19.本題側重考查省略現象,分析時要抓住前後文的語境,第一處承前省略了主語“晏子”,因此主語應是“晏子”;第二處通過上文的“以書社五百封管仲”可知,“不辭而受”的主語應是“管仲”。

20.本題側重考查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C項加點兩字都屬於使動用法;A、“日”名詞作狀語/“爪”名詞作動詞;B、“食”使動用法/“壽”名詞作動詞;D、“傳”使動用法/“出”動詞作名詞。

21.文言文句翻譯一般是按點給分,可以找出句中重點字詞並做準確的翻譯,一般的實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為考查的重點。

①“反”,通“返”,“返回”;“言之公”省略了“於”,翻譯時應補出“於”,“對、向”;介詞結構後置句

②“知”後省略賓語“之”,應補上,即“晏子家的這種情況”;“是”,“這”;判斷句,翻譯時加上“是”。

22.分析人物思想,要抓住文中的有關人物的資訊來判斷,本文寫了晏子家庭貧窮,國君的賞賜卻不接受這一事件,從中可以總結出晏子“廉潔自律、自奉儉樸、提倡節儉、安貧樂道、忠君愛民”等方面的精神,大致意思是這些即可。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