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詩產生於西周的禮樂*活動而非原始宗教儀式,是政壇言說的產物,與歌並不同源...

練習題1.8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詩產生於西周的禮樂*活動而非原始宗教儀式,是政壇言說的產物,與歌並不同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詩產生於西周的禮樂*活動而非原始宗教儀式,是政壇言說的產物,與歌並不同源,但卻有著歌的一些元素。不過,它們的聯絡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樂。在西周,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為朝廷官員,言說物件為君臣,言說內容自然也不能脫離*,故“詩”一開始就承擔著*言說的特殊功能。《國語·周語上》載厲王時的邵公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見詩在西周時期的功能是補察時政。周代的禮樂*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禮樂教化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所以周代設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一工作。《禮記·孔子閒居》載孔子說:“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可見,在周代,戰國以前的人將詩看做是禮樂的一部分,詩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歌則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質是音樂,適合抒情而不適合言事。歌是一種大眾表達情感意願的形式,而非專門用來表達和傳播禮樂倫理道德,不可能用來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顯然已不能滿足教化需要。於是,有了“詩”這一專門用於朝廷*文體的產生和“歌”向“詩”的轉變。

    這一轉變,在“歌”之外確立了一種新的韻文形態,即詩的形態。這一形態與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質不再是音樂而是“文學”。二是詩一產生就被賦予了*君臣關係*言說的*質。這一*質,除決定“詩”最初的作者主要應是朝廷的官員外,還確立了“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工具*。因而,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而非普通百姓,言說的內容為*而非個體的情感。三是詩多非即時即事的言說,多先為文字創作。且由於*演說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定*,故詩句式齊整,口語成分和雜言較少,如《大雅》《小雅》。

    由於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樂,音樂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聖*,又能起著愉悅作用,所以,適應著禮樂*而產生的“詩”,很自然地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將詩與音樂結合,有助於提高詩的地位。另外,當時的書寫工具不發達,藉助音樂可以使詩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詩與音樂融為一體,更有利於承擔禮樂*的職能。

    不過,即使是使用文字與音樂結合這一形式,詩也與歌不一樣。歌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是原生態的存在。歌產生時,音樂與語言是相伴相隨的,沒有音樂不能謂之歌。詩則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由於詩納入了周代“樂”的系統,音樂和詩的對接才被固定下來,但配詩之樂是後來附加的。

    (選自趙輝《歌與詩的起源及原始功能異同》,有刪改)

6.下列有關先秦“詩”與“歌”的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是政壇言說的產物併為西周的禮樂*服務,與起源於原始宗教儀式的的歌不同源。

B.詩與歌雖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詩卻有歌的一些元素,它們的聯絡方式只在音樂。

C.“歌”向“詩”的轉變,是因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滿足通過禮樂教化臣民的需要。

D.詩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而歌產生時是先有音樂,後來才有語言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在西周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所以詩就具有了政壇君臣關係*言說的*質。

B.從周代到戰國以前,人們把詩看作是禮樂的一部分,因為它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C.早期的歌適合於抒發個體的情感,藉助音樂可以使歌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的作用。

D.“詩”在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後,詩與音樂就開始結合起來。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在當時社會承擔著*言說的兩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補察時政,二是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

B.第一段中引用《國語》和《禮記》,論*了“詩”的產生與當時統治階級的禮樂*活動的緊密聯絡。

C.通過與“歌”的大量比較分析,本文重點論述了“詩”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擔的更多的社會功能。 

D.本文作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歌”無法滿足統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產生了“詩”這種形式。

【回答】

6.B(A 項“起源於原始宗教儀式的的歌”於文無據,;C 項以偏概全,不光 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D 項中“而歌產生時是先有音樂,後 來才有語言的”是不準確的。)7.C(C 項把歌和音樂割裂開來,是不正確的, 因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質是音樂”這兩者是一體的,另外借助音樂便於 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的是“詩”而不是“歌”。)8. C(重點論述了 “詩”不對,本文只是論述了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