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微時代的到來,在文化層面上促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在人的日常感受與生活滿...

練習題2.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微時代的到來,在文化層面上促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在人的日常感受與生活滿...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微時代的到來,在文化層面上促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在人的日常感受與生活滿足方面,層出不窮的“微”現象向人們提供了數量巨大且感*直觀的物件內容,為人們迅速獲取生活表象打開了方便的通道;在個體感受向群體經驗的社會擴張方面,移動網際網路資訊生產與傳播的便捷化和自由*,為人們在當下活動中解除審美的精英特質、普遍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義,提供了廣闊的現實環境。於是,同以往時代相比,微時代生活的美學現實,就在於人的生活反思能力、生活體驗的歷史過程不斷被移動網際網路資訊生產與消費活動遮蔽,而直觀化、消費*的日常感受則直接成為滿足人們當下生活情緒的審美產品。也因此,在微時代生活語境中,相對於已經成為一種知識傳統的既有美學理論來說,“美”之為何,何為“審美”,註定將以一種新的實踐形態進入美學的思考範圍。

長期以來,作為知識傳統的既有美學理論,曾經為人們從日常生活感受走向審美價值體驗、從世俗滿足的偶然*提升到心靈感動的超越*,確定了一個由生活體驗的深度*、心靈精神的純粹*和歷史價值的恆定*所定義的美的知識邊界。只有在這個邊界之內,“審美”才是真正指向生活品質改造與意義發現的人的精神實踐方式,美的生活才可能真正體現人的生命活動的創造*意義,並由此獲得美學闡釋的知識前景。換句話說,在既有的美學知識體系中,人的日常活動、具體生活感受只有自覺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禮,才能最終成為美學的物件。

然而,生活審美化的微時代,卻迅速破壞了這一邊界的現實有效*。在連續擴張日常生活的豐富*、生活滿足的生動*過程中,發達的移動網際網路不僅為人們製造出目不暇接的燦爛生活感受,而且把日常感受的獲取過程直接嫁接到生活滿足的審美想象方式之上,快速實現了日常感受與意義體驗一體化。當微博把*化的文藝評論微化為人人皆可*作的140個字元,微信中一個“贊”的符號便充當了清晰具體的情感認同,很顯然,在這種日常感受向感*快樂、個體生活經驗向集體共享意義的直接轉移過程中,微時代在營造生活審美化、充實人的當下期待的同時,也為人們在日常活動中繞開精神超越的美學要求提供了巨大便利。而這種對於美和審美既定邊界的突破,一方面表明了美學知識傳統在微時代所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挑戰了我們熟知的美學價值建構模式。如果說,曾經以往,美學總是以不斷提純人的生活感受來持續實現日常感受向精神體驗的昇華,那麼,在今天這個時代,碎片化、即時化和草根化的生活微時代,則開始日漸明確地指向了一種新的、日常生活意義的美學建構——日常感受的平面*及其低密度的價值滿足,普遍置換了生活審美的深度*和恆久*追求。

(摘編自2015年4月29日《光明日報》,作者王德勝)

6.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微時代,藉助移動網際網路資訊生產與傳播的便捷化與自由*,人們可以更多地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義。

B.傳統的既有美學理論確定了美的知識邊界,而微時代的到來,卻迅速破壞了這一邊界的現實有效*。

C.微時代呈現出生活審美化特徵,普遍置換了生活審美的深度*和恆久*追求,指向了一種新的美學建構。

D.傳統美學價值建構模式在微時代受到了挑戰,美學無法提純人的生活感受,幫助人們持續實現精神體驗的昇華。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正是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對人的反思生活能力的不斷遮蔽,導致了直觀化的日常感受成為滿足人們當下生活情緒的審美產品。

B.既有美學理論認為只有自覺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禮之後,人的日常活動、具體生活感受才能成為美學物件。

C.以往的美學總是以不斷提純人的生活感受來持續實現日常感受向精神體驗的昇華,而微時代的美學則追求日常感受的平面*及其低密度的價值滿足。

D.本文先指出微時代“美”與“審美”呈現出新的形態,再補充解釋傳統美學理論的內涵,最後闡明微時代美學的特點,論述層次清晰。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某位哲學家說“一切精美的東西都有其深沉的內涵”,這句話體現出的審美觀與微時代的審美觀是不一致的。

B.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宣言》還要令人不容懷疑”,這種美學闡釋屬於傳統美學理論範疇。

C.流行歌曲《從前慢》唱到“從前的日*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表明人們對目前所處微時代的美學現實的不滿。

D.某美食愛好者自己製作美味糕點後,拍攝了圖片放到微信朋友圈裡,點贊無數,這體現了微時代的審美特徵。

【回答】

6.C    7.A    8.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