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為官。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至元鳳...

練習題2.0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為官。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至元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為官。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至元鳳中,介子以駿馬監求使大宛,因詔令責樓蘭、龜茲國。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介子至龜茲,復責其王,王亦服罪。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還奏事,詔拜介子為中郎,遷平樂監。介子謂大將*霍光曰:“樓蘭,龜茲數反覆而不誅,無所懲艾。介子過龜茲時,其王近就人,易得也,願往刺之,以威示諸國。”大將*曰:“龜茲道遠,且驗之於樓蘭。” 於是白遣之。介子與士卒俱齎金*,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該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即出金*以示譯。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議者鹹嘉其功。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兵殺略衛司馬*、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印獻物,甚逆天理。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眾。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選自《漢書•傅介子傳》)

1.下列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B.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C.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D.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樓蘭,西域古國名,曾經為絲綢之路發源之地,現在只剩下古代遺蹟。

B.元鳳,漢昭帝的年號。年號是封建社會皇帝在位時用以紀年的一種名號。

C.中郎,是一種官名,為近侍之官。常稱中郎將,亦通稱中郎,屬郎中令。

D.闕,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宮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傅介子主動請纓。他認為龜茲和樓蘭國殺害漢朝使者,有損大漢的威嚴,故在元鳳年間以駿馬監的身份主動請求出使大宛,依照詔令指責樓蘭、龜茲國。

B.傅介子善於辭令。到了樓蘭,他根據已存在的具體事實,嚴厲指責樓蘭教唆匈奴去攔截和殺害漢朝使者,結果樓蘭王只好謝罪,表示順服。

C.傅介子忠於朝廷。路過龜茲時,他發現龜茲王對身邊的人毫無防範心理,於是請求前往刺殺,以此舉展示國威,也表現他對朝廷忠心。

D.傅介子有智有勇。他依次策劃了祕密會談、設計誘惑和實施刺殺三個階段的行動,樓蘭刺殺全過程表現了他的智慧與膽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

②於是白遣之。介子與士卒俱齎金*,揚言以賜外國為名。

【回答】

1.C

2.A

3.D

4.①大*就要到來,大王如果沒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經過樓蘭到其它各國去,為什麼不說?

②在這時,大將*稟告皇上後,就派介子出發了。介子與士兵一起攜帶黃金財物,揚言要用來送給外國人。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本題中,首先找到句子中的名詞,如“王”“天子”“我”,再找動詞,如“負”“遣”,根據主謂賓式的句子結構來判斷。“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這兩句話的主語不一致,句子結構完整,中間應該斷開,可排除AB。比較CD兩項,區別在“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的短句,“誅王”應當是“遣我”的內容,做賓語,應斷到前面;“前太子質在漢者”是“更立”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D項,所以C項正確。原文標點是: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大意是:樓蘭王背叛漢朝有罪,天子派我來殺樓蘭王,應該改立從前在漢朝做質子的太子。漢兵馬上就要到了,不要輕舉妄動,一動,就會滅了你們的國家!

故選C。

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A項,“曾經為絲綢之路發源之地”錯,“樓蘭”,不是絲綢之路的“發源之地”,而是“必經之地”。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本題中,

D項,“祕密會談、設計誘惑和實施刺殺三個階段的行動”中刺殺的三個階段順序有誤,首先是“設計誘惑”,然後是“祕密會談”,最後是“實施刺殺”。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

第一句得分點:方:正要,就要;苟:如果;教:教唆;過:經過;至:到;何為:為什麼。

譯文:大*就要到來,大王如果沒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經過樓蘭到其它各國去,為什麼不說?

第二句得分點:於是:在這時;白:稟告;齎:帶上;金*:黃金、禮品;揚言:對外宣揚。

譯文:在這時,大將*稟告皇上後,就派介子出發了。介子與士兵一起攜帶黃金財物,揚言要用來送給外國人。

【點睛】

對於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題目,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參考譯文:

傅介子是北方人,因參*當了官。從前,龜茲、樓蘭都曾殺害過漢朝的使者,記錄在《西域傳》裡。元鳳年間,介子以駿馬監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依照詔令指責樓蘭、龜茲國。介子到了樓蘭,指責樓蘭教唆匈奴堵截殺害漢朝使者:“大王如果沒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經過樓蘭到其它各國去,為什麼不說?”樓蘭王謝罪表示順服,說:“匈奴使者剛走,將要到烏孫,取道過龜茲。”介子來到龜茲,又指責龜茲王,龜茲王也服罪。介子從大宛回到龜茲,龜茲王說:“匈奴使者從烏孫回來,現在這裡。”介子於是率領他的部下殺了匈奴使者。介子回到漢朝後,把這件事奏給皇上,皇上下詔書授予介子中郎的官職,又改為平樂監。 介子對大將*霍光說:“樓蘭、龜茲反覆無常而不去*,就沒有懲罰的辦法了。介子路過龜茲時,發現龜茲王對身邊的人沒有防範之心,容易得手,我願意前去刺殺他,以此向其它各國*。”大將*說:“龜茲路遠,暫且到樓蘭試一下。”於是,大將*稟告皇上後,就派介子出發了。介子與士兵一起攜帶黃金財物,揚言要用來送給外國人。到了樓蘭,樓蘭王流露出不喜歡介子的神情,介子假裝帶領士兵離去,在西面的邊界停了下來,派譯官回去,並對他說:“漢朝使者帶著黃金和五*絲綢,前往賞賜各個國家,樓蘭王不來接受,我們要離開到西邊的國家去了。”隨即拿出黃金財物讓譯官看。譯官回去報告了樓蘭王,樓蘭王貪圖漢朝的財物,來見漢朝使者。介子與他坐著飲酒,陳列那些財物給他看。等到樓蘭王和他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對樓蘭王說:“漢朝派我祕密地和你談一些事情。”樓蘭王起身隨介子進到帳篷裡,讓其他人退避,二人單獨講話,兩個壯士從後面刺殺樓蘭王,兩把劍穿透身體,在前胸叉起來,樓蘭王立刻死了,那些貴人和身邊侍從都逃散了。傅介子告諭他們:“樓蘭王背叛漢朝有罪,天子派我來殺樓蘭王,應該改立從前在漢朝做質子的太子。漢兵馬上就要到了,不要輕舉妄動,一動,就會滅了你們的國家!”於是介子就帶著樓蘭王的頭回去晉見朝廷,參加商討的公卿讚許他的功勞。皇帝於是下詔說:“樓蘭王安曾經做匈奴的間諜,偵查漢朝使者,發兵殺害衛司馬*、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人,以及安息、大宛使者,盜取節印和所獻禮物,很違背天理。平樂監傅介子拿著漢朝使節出使,斬殺樓蘭王安歸首級,把它懸掛在北門之上,以直報怨,不勞煩*隊。封介子為義陽侯,賞七百戶人口的封地。刺殺樓蘭王的士兵都委任為侍郎。”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