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五代史·宦者傳論[宋]歐陽修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而已;宦者之...

練習題3.3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五代史·宦者傳論[宋]歐陽修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而已;宦者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

五代史·宦者傳論

[宋]歐陽修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

女,*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以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

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女,*而已                      而已:罷了。

B.使人主必信而親之                人主:國君。

C.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          以為:把它當做。

D.至抉其種類                      種類:種屬

11.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B.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C.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D.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擅長史論,本文主要講的是宦官給國家造成的禍害,他認為宦官之禍遠遠超過女*所造成的禍害。

B.文章詳細地分析了宦官通過“小善” “小信”等手段逐步地把持*的過程,指出宦官專權的嚴重後果。

C.宦官*是*封建*主義的產物之一,作者寫此文意在*告帝王們不要輕信宦官,漸積養禍,有其進步意義。

D.作者具備史學家的銳眼,他提出的宦官禍害遠勝於女*的見解,揭示出了歷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

(2)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

【回答】

11.D

12.B

13.D

【小題4】(1)等到人君已經信任他們了,然後用禍與福使人君害怕來控制人君。

(2)即使(儘管)朝廷裡有忠臣賢士,可是人君卻認為他們離自己疏遠,不如侍奉起居飲食、跟隨在前前後後的宦官可靠。

【解析】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D項“至抉其種類”中的“種類”應該為“同類”題中“種屬”錯誤。實詞的意思要結合句意來理解。這句話出自文中“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翻譯為“所以禍患大的,就要亡國,次一點的就要喪身,而且能使奸雄藉助這個口實來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黨,並全部殺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後才算了結。”句中“抉”是“搜捕”的意思,有這個字可以推斷“種類”為名詞“同類”考生可以推測出,選項中解釋為“種屬”是錯誤的。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例如本題就是採用了代入原文法,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D項出自文中“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句中“抉”是“搜捕”的意思,有這個字可以推斷“種類”為名詞“同類”。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絡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本句的意思:對於女*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麼禍患就會臨頭;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著頭髮丟棄她就行了。對於宦官的禍患,雖然想悔悟,可是卻有不能夠除掉他的形勢。唐昭忠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據此理解斷句,同時還可以根據文段中的虛詞“則”“ 矣”“也”判定句讀,結合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宦者”“唐昭宗”。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抓文段中的虛詞“則”“ 矣”“也”判定句讀,結合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宦者”“唐昭宗”初步斷句,再結合文意細細斷開。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D項,“揭示出了歷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錯, “根本原因”原文中沒有依據。原文“夫女*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論述宦官禍害遠勝於女*,但並沒有說這就是根本原因。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對照,即可發現錯誤。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其:代詞,人君;懼:使動;以禍福,介短後置;把持:控制。(2)雖:即使;於:在;而:可是;不若:不如;為:表判斷。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比如題中的“左右”;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同時還要注意特殊句式“以禍福,介短後置”。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絡。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它的本源比女*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

女人,不過使人君沉溺於美*罷了;宦官的害處卻不僅僅在一個方面。因為他們在人君身邊辦事,又親近又熟悉;他們的心思,又專一又隱忍;能夠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穩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們,並且親近他們。等到人君已經信任他們了,然後用禍與福進行威嚇來控制人君。即使朝廷裡有忠臣賢士,可是人君卻認為他們離自己疏遠,不如侍奉起居飲食、跟隨在前前後後的宦官可靠。所以,身邊的宦官一天天更加親近,忠臣賢士就一天天更加疏遠,於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勢力孤單了,害怕禍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嚴重,於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穩固。國家的安危由他們的喜怒來決定,人君的禍患就隱藏在宮廷之中。那麼先前認為可靠的人,現在卻成了發生禍患的原因。禍患已經很深了才覺察,想要跟疏遠的臣子謀劃去掉常在身邊的宦官,過於遲緩,就會滋養禍患,使它更加嚴重;過於急切,就會使宦官挾持人君,作為*。這時即使有大聖大智的人,也無法給人君出謀劃策。即使謀劃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態十分嚴重的時候,就會兩敗俱傷。所以禍患大的,就要亡國,次一點的就要喪身,而且能使奸雄藉助這個口實來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黨,並全部殺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後才算了結。以前史書上記載的宦官禍患,常常是這樣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並不是想在宮廷裡面滋養禍患,把忠臣賢士疏遠在外面,這是逐漸積累造成,而且在形勢上逼使他這樣的。

對於女*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麼禍患就會臨頭;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著頭髮丟棄她就行了。對於宦官的禍患,雖然想悔悟,可是卻有不能夠除掉他的形勢。唐昭忠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說這比女*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就是這個緣故,怎麼能夠不*惕呢!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