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寒* 龍應臺(1)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

練習題1.89W

問題詳情: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寒* 龍應臺(1)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寒*  龍應臺

(1)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2)他問的是:“家,是什麼?”

(3)家是什麼,這是國小二年級的作文題目嗎?和“我的志願”、“我的母親”、“我的暑假”同一等級。怎麼會拿到這裡來問一個自認為對“千里*山寒*遠,蘆花深處泊孤舟①”早有體會的人?

(4)問者的態度誠誠懇懇的,我卻只能語焉不詳矇混過去。這麼難的題啊。

(5)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騰騰的豆漿。天若下雨,他堅持你要帶傘。燙的便當②塞在書包裡,書包挎在肩上,貼身還熱。週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擠在一輛機車上招搖過市。放學回來時,距離門外幾尺就能聽見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晚了,一頂大蚊帳,四張榻榻米,燈一黑,就是黑甜的時間。兄弟姊妹的笑鬧踢打和被褥的鬆軟裹在帳內,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嗽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朦朧的時候,窗外絲綢般的梔子花香,就悠悠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裡帳外都是一個溫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6)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7)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裡,只有一年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燦亮,人聲特別喧譁,進出雜沓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裡面沒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愈來愈靜,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的聲音。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裡看它,怎麼看都覺得悽清。然後其中一個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裡,往窗外看,彷彿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張白布蓋著,被抬出去。

(8)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曾經是異國大學小城裡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裡伴侶的手溫暖無比。後來是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傢俱總是在運輸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裡一點一點新增或丟棄。牆上,不敢掛什麼真正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裡,只有假設*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

(9)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10)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12)很多,一會兒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塞進他書包裡。週末,你騎機車去市場,把兩個女兒貼在身後,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女兒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一個一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13)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14)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15)你告訴我,什麼是家,我就可以告訴你,什麼是永恆。

【注】① 這兩句選自李煜詞《望*梅》。這首詞寫於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後。

② 便當:可隨身攜帶的盒飯乾糧。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寒*》開頭引用讀者的問題,既是引入話題,也是啟發讀者思考,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形成一種心的互動。

B.文章第五段與第十二段,作者選擇的細節和情境雖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身份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含蓄地表達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悵和悲涼。

C.本文注重細節描寫,而且每一處細節都注滿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現在文中的“梔子花香”,象徵著父母與子女之間濃濃的親情。

D.本文善用對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繞膝的溫馨與父母垂暮兒女離巢時的悽清、夫妻相親相愛時家的溫暖與相離相棄時家的寂寞這兩組對比,表現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點。

E.本文以《寒*》為題,使得全文籠罩上一層濃郁的傷感況味,讓讀者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對“家”的認識因此也充滿悲劇**。

(2)結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內涵。

(3)文章三次出現“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請簡述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後一段發人深省,意蘊十分豐富,請結合文意並聯系實際加以探究。

【回答】

(1)BE

(2)“家”的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①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③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6分。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提煉。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4分,三點都答對給6分)

(3)內容上:文中這一唱三嘆的追問,傳達出作者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和對家、親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顯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結構上:照應文章題目,使文章首尾照應,前後勾連,結構勻稱,同時一唱三嘆,富有一種音樂的韻律美。(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每答對一方面得2分,共4分。)

(4)①親情是生生不息恆遠流長的。強調親情的永恆。②要珍視親情,與親人*相處。③要及時孝敬父母,不要在親人離去之後再後悔。(一二兩點,每答對一點得3分,第三點聯絡現實,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B 項中“含蓄地表達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悵和悲涼”這一結論錯誤。此處通過反覆和照應,揭示出親情是生生不息恆遠流長的。E項中“濃郁的傷感況味”和“深深的悲涼”以及“悲劇**”顯得武斷。文章雖然以“寒*”為題,多少帶有一點淡淡的傷感和追懷的意味,但主題還是通過對“家”的內涵的闡發,表現親情的恆遠流長,所以“家”的溫馨感應該是文章的主要*調。該題涉及文學作品的內容,結構,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考查,因此做題之前需認真讀全文,整體把握。然後針對選項仔細判斷。

考點: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徵。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該題考查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做該種題型要整體閱讀全文,抓住所寫的內容理解作者要表達的主旨。該題理解“家”的內涵。文章主要圍繞“家”來行文。第五節寫了,“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第八節寫了,“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第十二節,“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該題相對簡單,*都比較明顯,都在段落的開頭。

考點: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該題考查句子的作用。可以從該句所寫的內容,傳達的情感,形式的效果,以及結構等方面才慮。“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傳達出作者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和對家、親情、人生的深沉感悟。形式上它出現三次,一唱三嘆,效果,富有一種音樂的韻律美。結構上,前後勾連,首尾照應。但並不照應題目,題目是“寒*”。

考點:分析作品結構。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此題要圍繞“家”與“永恆”的關係來探究。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題,指出親情是生生不息恆遠流長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選擇相同的細節和情境,前後照應,但人物的角*身份卻悄然發生變化,由獲得父母之愛的子女,變成給予子女愛的父母,身份變了,但親情沒變,一以貫之,強調親情的永恆。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內涵與永恆之間的內在聯絡,旨在喚醒我們對親情的珍視。文章通過父母健在子女繞膝的溫馨與父母垂暮兒女離巢時的悽清、夫妻相親相愛時家的溫暖與相離相棄時家的寂寞兩組對比,旨在強調家的美好與易碎的特點。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親情卻是永恆的,因此我們要珍視親情,與親人*相處,在接受親人關愛的同時,也要勇於向親人表達我們的愛。 現實生活中,像“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及時孝敬父母,不要在親人離去之後再後悔。在與親人發生矛盾時,要多體諒,多包容,營造出一種*而溫馨的家庭的氛圍。因為只有*的家庭氛圍,才體現出“家”的永恆的主題。

考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層級為探究F。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