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黃庭堅故人昔有凌雲賦,何意陸沉黃綬①間?頭白眼花行作吏,兒婚女嫁...

練習題1.1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黃庭堅故人昔有凌雲賦,何意陸沉黃綬①間?頭白眼花行作吏,兒婚女嫁...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

黃庭堅

故人昔有凌雲賦,何意陸沉黃綬①間?

頭白眼花行作吏,兒婚女嫁望還山。

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裡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②,割雞③令得近鄉關。

注:①黃綬:黃*的印綬,低階官吏的標誌。②湔祓:即薦拔。③割雞:語出《淪語·陽貨》,用作治理一縣的代稱。孔子到了子由作縣宰的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13.詩中“故人”的形象特點是什麼?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14.詩歌結尾運用了“割雞”的典故,有何用意?請簡要回答。

【回答】

13.①懷才不遇。從首聯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華橫溢卻沉淪於下等官吏,寫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沒。

②貧賤自守,不慕榮利,詩的頷聯,寫友人的為官,實是迫於生計,非其本願,可以見出他貧賤自守,不慕榮利的品格。

③放曠不羈。詩的頸聯,豪興猶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曠達中含無限感慨。

④抑鬱不平。以“心猶不死”一句而論,貌似放達,內裡卻有種種牢騷抑鬱。

(答對一點給2分,答出三點即可)

14. 運用“割雞”的典故,與首聯描寫故人才高位卑呼應,表達了對被埋沒的才識之士的理解與同情,對 “故人”懷才不遇的怨恨不平,抒發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之情。

【解析】

13.

試題分析:“故人昔有凌雲賦”一句,借司馬相如的故事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漢武帝讀司馬相如所作的《大人賦》,“飄飄有凌雲之氣”,見《史記·司馬相如傳》。但接下來筆鋒一轉:如此才士,為何沉淪下僚呢?這一句以疑問形式出之,更能表現憤懣之情,它是慨嘆,但更是責問,是對執政者的譴責。“陸沉”一詞出於《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意思是說:雖在陸地,卻如沉於水一般,比喻生活在人世間而實際過著避世的生活。故後人常用來稱所謂“市隱”、“吏隱”之類的處世態度,如《史記·東方朔傳》:“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也兼含沉晦埋沒之意。“黃綬”是黃*的印綬,低階官吏的標誌。這一句既寫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沒,也是暗寫友人的亦官亦隱。此聯將高才與不遇相對比,一是“凌雲”,一是“陸沉”,有轉折跌宕之勢,故方東樹評為:“起敘事往復頓挫。”(《昭昧詹言》)中間二聯對“陸沉黃綬”加以生髮。“頭白眼花”本應是兒孫繞膝、安度餘年的時候,此時卻還要奔走仕途。待到“兒婚女嫁”之後,才可望掛冠歸去,終老家山。“兒婚女嫁”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向子平的典故,寫友人的為官,實是迫於生計,非其本願,見出他不慕榮利的品格。“心猶未死杯中物”,飲酒的豪興尚不減當年,但“春不能朱鏡裡顏”,春天能使萬物復甦,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朱,這裡作動詞用)。豪興猶在,盛年不再,頸聯又是一個轉跌,在豪放曠達中含無限感慨。即以“心猶未死”一句而論,貌似放達,內裡卻有種種牢騷抑鬱。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鑑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這類題目設問方式一般為“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詩中刻畫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徵”等。解答時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刻畫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環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對比襯托等側面描寫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論世,瞭解相關背景資料;④積累常見的形象及特徵,如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獻身邊塞、反對征伐,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等。一般的答題步驟為:①明確形象;(*格特徵+身份);②結合詩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徵;③形象的意義。

14.

試題分析:尾聯則為友人向執政諸公籲請,希望他們從中斡旋,讓他能在近鄉之處做一個地方官。“湔祓”一詞為黃庭堅所常用,源出《戰國策·楚策》:“今僕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祓僕也,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樑乎?”亦作“剪拂”,見劉孝標《廣絕交論》:“剪拂使其長鳴。”原意是拂除舊惡,後多用作薦拔之意。“割雞”用作治理一縣的代稱,語出《論語·陽貨》。孔子到了子游作縣宰的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肯,即“肯不肯”,出語宛轉,但仍包含怨憤不平之意。“割雞”則呼應首聯的才高位卑,表現出詩人組織的綿密。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詩歌的用典手法。這類題目解答時首先要指出用了什麼典故,典故本身有什麼寓意,然後思考作者使用這個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作者之理論。(2)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3)減少語辭之繁累。詩句之組成,應力求經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4)充實內容、美化詞句。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