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

練習題2.6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籤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言於朝,用為群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安石*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八十六),有刪改

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B.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C.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D.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介甫:古人重視禮儀,男子*,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B.陛下:“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謙稱。在此文中可譯為“您”。

C.調:指一般的職務調動,類似的還有“轉”、“移”、“徙”等,但文章結尾處的“黜”則是降級或免職。

D.社稷:土神和穀神的總稱。由於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和五穀神,後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記憶力超群,文思敏捷,寫的文章精妙,而且口才好,在辯論時常常旁徵博引,把對手說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籤書淮南判官期滿後,並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按照慣例進獻文章要求考試館*職務,這表現出他特立獨行的*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時就採用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後加息償還等做法,積累了許多變法的經驗,這體現了王安石務實的工作作風。

D.王安石很早就有變法的思想,他在當政後就推行變法,變法雖遭到了朝廷中許多官員的反對,但這並沒有動搖他變法的決心。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

(2)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回答】

11.A

12.B

13.A

14.

(1)他父親是王益,擔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年少時喜歡讀書,眼睛看過一次就不忘記。

(2)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禍患在於不知道法令制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的緣故。

【解析】

試題分析:

11.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理解該段的大致意思,根據文意來斷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標誌詞來判斷,會事半功倍,題目中所給的一段的意思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後共八年”。其中標誌詞應抓住:“久之”“歲餘罷”“凡八年”是交代時間等。

考點: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C項“陛下”不是謙稱,而是敬稱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3.A項中“把對手說得心服口服”在文中沒有依據,原文只有“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文言翻譯應當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還要字字落實,尤其要抓住一些關鍵字。關鍵字:(1)判斷句式,省略句式,少:年少時,好:喜歡;(2)日:一天比一天,患:禍患,法:效法,故:緣故。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父親是王益,擔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年少時喜歡讀書,眼睛看過一次就終身不忘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好像不經意,文章已經寫完後,看過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精微奧妙。他朋友曾鞏攜帶王安石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替他傳揚好名聲。王安石考中進士,被選為上等,出任籤書淮南判官。按照以前的制度,官吏任期屆滿,允許進獻文章要求考試館職,唯獨王安石沒有這樣做。又調任鄞縣知縣,修築堤壩,疏浚池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穀物借貸給百姓,秋收後百姓再出些利息來償還,使新年的糧食和陳年的糧食能夠相互交換,鄞縣的百姓認為這樣做很方便。後來擔任舒州的通判。文彥博擔任宰相,他向朝廷推薦王安石,說王安石安於退讓,請求不依照尋常次序提拔他,來抨擊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不久朝廷徵召他擔任館職,他不肯就職。歐陽修推薦他擔任諫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為由來推辭。歐陽修 把王安石需要俸祿養家的情況向朝廷說明了,於是朝廷任命他擔任群牧判官,他請求擔任常州知縣。調任提點*東刑獄,又進京擔任度支判官,當時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擅長用雄辯、旁徵博引來佐*他的觀點,果敢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有矯正世事、改變世俗陋習的志向。於是向宋仁宗呈上萬言奏章,他認為:“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貧窮,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禍患在於不知道法令制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的緣故。效法先王的政令,在於效法先王 政令的精神罷了。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麼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於驚擾百姓的視聽,也不至於使天下輿論喧譁,並且本來就已經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造天下的財富,徵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物不足而成為國家禍患的,禍患是在於治理天下財物不得其法罷了。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託付,疆域的守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憂心萬一出現的禍患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採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希望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那些世俗之人是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認為這是迂腐而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罷了。”後來王安石掌管國家,他所安排處置的事,大體上都是依據這份萬言書。

王安石的*格固執,遇事無論正確和錯誤,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朝廷百官都在持不能變法的意見時,王安石卻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不能使他屈服。甚至他還說“天災不值得畏懼,祖宗不值得效法,人們的議論不值得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後共八年。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