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12.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8分)鷓鴣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代)魏初去歲今晨卻到家,今年相望...

練習題1.81W

問題詳情:

12.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8分)鷓鴣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代)魏初去歲今晨卻到家,今年相望...

12.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8分)

鷓鴣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代)魏初

去歲今晨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閒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註釋】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綜觀全詞,“心事”具體指的是什麼?詞中用了哪種手法寫“心事”?(5分)

                                                                            

                                                                            

(2)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三句在景物的寫法上有什麼特點?(3分)

                                                                            

                                                                            

【回答】

12.(1)想家,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厭倦奔波與飄泊(仕途),希望歸隱田園。

  用去年團圓的歡樂與今年分離的痛苦作對比寫“心事”;用“兩鬢秋霜細有華”“兒女團圓夜煮茶”的細節寫“心事”;通過寫歸鴉反襯自己的不歸,來寫“心事”。(答成寫景烘托心事也可)

(2)動靜結合,“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通過寫黃昏明麗的景物來渲染氣氛;寫景由遠及近。

【解題思路】:做此詞時,魏初正在宦遊的路上。為了仕途,他不得不背井離鄉,拋家別眷。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兒女的呢?這首詞感情真摯、細膩,首句“去歲今晨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就給全詞定下一個愁苦低沉的基調,想家之情溢於言表。

詞中寫心事採用了三種方式:“去歲到家”的歡樂與“今年相望”的痛苦兩相對比,道出心事;“兩鬢秋霜細有華”看似平淡,卻滲透著“親情縈繞心頭,催人易老”的傷感。“兒女團圓夜煮茶”一語傳神,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闔家圍爐歡聚的溫馨場景,用細節道出了心事;“滿林殘照見歸鴉”用鴉之“歸”暗點出人之“不得歸”,用反襯的手法寫心事。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夕陽殘照,“鴉歸巢”與“人離家”的悽清圖畫。

【賞析】作此詞時,魏初先生正在宦遊的路上。為了仕途,他不得離鄉背井,拋家別眷。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兒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魏太太的生日!於是,魏先生寫下了這首感情深摯、細膩的詞。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說“今年”,先憶“去歲”,這是因為去年的今天很快樂,也很難得——詞人恰好趕在太太過生日的時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難得?因為此前此後若干年裡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後若干年裡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因為他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今年相望“又”天涯。這個“又”字是要重讀的,別看它只是個極普通的虛字,卻已把“去歲”之前若干年裡“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隱含在內,這叫做“加倍法”。本來,“去歲今辰到家”與“今年相望天涯”對舉,哀樂參半;但次句加了這個“又”字,就變成了“去歲今辰到家”和“歷年相望天涯”的比較,會少離多,詞的基調由此一錘定音,愁苦而低沉了。

 “一春心事閒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這兩句看似平列,其實卻是因果關係:由於“一春”都在想“心事”,沒有一刻空閒,所以“兩鬢”已有些花白,像是點點“秋霜”。“心事”指什麼?當是想家,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念茲在茲的親情日日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催人易老,鬢髮哪能不斑白呢?該句語氣雖然平淡,卻很耐讀,好像低度醇酒,入口並不濃烈,然而細斟緩酌,飲之既久,也一樣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上片四句全是敘事,過片則就旅途景物略事點染,於是便有峰迴路轉之妙。山水相繆,餘霞成綺,落日把樹林燒得通紅……然而殘照的逆光中竟影現出了點點“歸鴉”!可見再迷人的景*在遊子眼裡便會成為思家情結的膨化劑。鴉而曰“歸”,一“歸”字大可玩味。“鴉”能“歸”,人反而不能“歸”,竟是人不如鴉了,豈不可憐可憫可哀可嘆?這種物與人之間的“反襯法”,更顯出人思家之苦。又與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營造了一段“聊騁望以消憂、反觸目而更愁”的沉鬱頓挫。

“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欒夜煮茶?”上文已用鴉之“歸”暗點了人之不得“歸”,然而人雖一時不得“歸”,心卻在嚮往著那一天,於是便順理成章地寫出了全詞最精*、最高潮的兩句。雖然“何時”能“歸”還不確定,但只要有了這份心,“歸”期也就不遠了:白天親自拾掇田園,晚上闔家圍爐歡聚。自食其力,共樂天倫,僅此而已!平*識,常人姿態,所以親切動人。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簡潔的筆觸去勾勒最典型的場景、最重要的情節、最關鍵的人物,並留下一些空白,讓讀者憑藉自己的生活積累來補充。“兒女團欒夜煮茶”七字,正是這一創作法則的絕佳體現!只寫“兒女團欒”,而為人父者、為人母者連同他們為人父母的樂趣,雖不言卻已盡言了。讀到此句,我們彷彿看見:當綴著星光的夜幔籠罩住四野的時辰,在魏先生的寒舍裡,孩子們團團圍在他身邊,鬧著嚷著要他講故事;而魏太太則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針線活兒;灶膛中燃燒著的松枝不時發出噼*的響聲,火舌*著陶壺,壺嘴裡噴出一縷縷茶香……不,壺嘴裡噴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溫暖與馨逸。一語傳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搖曳。

總之,這首詞,情真意切。在這明白如話的筆墨中,洋溢著家的溫暖,愛的馨逸。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啟人思索。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