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象,莫如說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最初的“俗”,源於人...

練習題3.0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象,莫如說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最初的“俗”,源於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

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象,莫如說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最初的“俗”,源於人的生存本能,體現出人對自然的生存選擇與適應。當人的生存選擇已適應“習慣成自然”時,我們就有了“俗”。“積習成俗”便是對“俗”之成因最初的表述。

“積習”而“成俗”,說明“俗”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群的“集體無意識”,是無需言明的默契也是無需理析的律令。隨著人類社會組織日趨複雜且日趨精密,鄉民社會的默契需要規範並敞亮為“鄉約”,於是“約定俗成”成為“俗”的自覺構建。這種體現出鄉民社會“民風世情”的俗,也往往成為“法”的適用基礎。*古人所說“王道無非人情”,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俗,在一定語境中其實是人們維繫人際關係的紐帶,也是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準繩。因此,“約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約法”的指向,在我們這個格外看重“名正言順”的國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這句話讓我們聯想到“命名”這個詞。對一個事物的指稱以及進而的評判“合適”與否,可以“約之以命”,也可以以“約”代“命”。這種以“鄉約”替以“天命”的方式,體現出荀子“人定勝天”的理念。

無論是“積習成俗”還是“約定俗成”,都說明“俗”是一定鄉民社會的內在秉*和價值取向。當外鄉人試圖與之交往或融入之時,“入鄉隨俗”就成為一個必要的溝通方式。“入鄉隨俗”是為著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隨某種文化養成;不過隨著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變“附隨”為“追隨”,通過“文化認同”而實現“身份歸屬”。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鄉隨俗”並不意味著放棄原有的文化身份,“隨俗”作為“入鄉”的權宜之舉,是為著縮短距離感與釋放親和力。

但是,“積習”也好,“約定”也好,“俗”的“群體*”呈現總有其“侷限*”。“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是空間侷限,“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說的是時間侷限。固然,侷限*決定了“俗”的特殊*,眾多的特殊*又構成了“俗”的多樣*並呈現出文化的豐富*;但顯而易見的是,適宜某一社會的“俗”,對其餘鄉民社會可能“不宜”;某一鄉民社會彼時之“俗”,也可能在時過境遷後變得“不宜”……“俗”的空間“界域”與時間“代溝”在交流之時,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鋒。

我國作為五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古國,作為多民族一體化的文化大國,其最重要的構成特徵就是在發展中豐富,同時又在豐富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發展的動因是每一個體的“自強不息”,豐富的成因則是個體之間的“厚德載物”,前者意味著“奮發”,而後者意味著“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為眾多個體保持個體特質又顧及*相處的“公約”。“公約”可為更大空域和更長時段的“約定”,成為眾多個體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約”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因超越侷限*、特殊*之“俗”而被稱為“雅”,如《荀子•榮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4..下列關於“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所談的“俗”並非“俗氣”“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風民俗;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如說是一種文化養成或文化習慣。

    B.“積習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群的“集體無意識”,也是無需言明的默契和無需說理的律令,而這是日後施行法律的基礎。

C.俗,最初是因“積習”而成。後來隨著社會組織日趨複雜和精密,一定的鄉民社會需要規範、透明的公約,俗就依“約定”而成。

D.俗,有著它的地域*和時間*,不論是“積習成俗”的“俗”還是“約定俗成”的“俗”,都體現著一定鄉民社會的內在秉*和價值取向。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俗,在一定情況下是人們維繫人際關係的紐帶,也是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對一個事物進行評判,就可以用“鄉約”的方式。

B.入鄉隨俗是外鄉人與某個鄉民社會進行溝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種方式,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外鄉人也有可能通過文化認同完全融入當地社會。

C.俗具有特殊*和多樣*,不同空間界域和不同時間代溝的俗相遇時,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鋒。

D.作為多民族一體化的文化習俗,既要不斷髮展,又要不斷豐富。發展的動因來自於個體間的相互包容,而豐富的形成則有賴於個體的奮發。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所講的“王道無非人情”表明,國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鄉民社會的民風世俗,法律的制定也會照顧到百姓的風俗習慣。

B.荀子講的“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表明,約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約法”的指向。

C.當今時代,我們要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我國成為文化強國,就應該徹底摒棄具有個體特質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認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講的就是真正的賢人君子會跳出帶有侷限*的—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回答】

【*】

4.B

5.D

6.C

【解析】

4.B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選項內容的相關文字,再逐一進行比對。文章中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成為‘法’的適用基礎”的是“約定俗成”的“俗”。可知選項為錯誤。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分析: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項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據,否則作答是很難的,往往要耽誤時間。原文說:發展的動因是每一個體的“自強不息”,豐富的成因則是個體之間的“厚德載物”,前者意味著“奮發”,而後者意味著“包容”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6.

試題分析:概念注意答項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據,選項錯在“應該摒棄具有個體特質的‘俗’文化”,原文第六自然段中是“和而不同”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