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一則文言文,完成4-7題。論慎終(節選)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

練習題6.4K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一則文言文,完成4-7題。論慎終(節選)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一則文言文,完成4-7題。

論慎終(節選)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假令內安,必有外擾。當今遠夷率服,百穀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寧靜。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魏徵對曰:“自古已來,元首股肱不能備具,或時君稱聖,臣即不賢,或遇賢臣,即無聖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賢臣,而君不思化,亦無所益。天下今雖太平,臣等猶未以為喜,惟願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人君為善者,多不能堅守其事。漢高祖,泗上一亭長耳,初能拯危誅暴,以成帝業,然更延十數年,縱逸之敗,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為嫡嗣之重,溫恭仁孝,而高帝惑於愛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功業既高,蕭既妄系,韓亦濫黜,自餘功臣黥布之輩懼而不安,至於反逆。君臣父子之間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用保其終。”

貞觀九年,太宗謂公卿曰:“端拱無為,四夷鹹服,豈朕一人之所致,實賴諸公之力耳!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使豐功厚利施於來葉,令數百年後讀我國史,鴻勳茂業粲然可觀,豈惟稱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齡因進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昇平,本關聖德,臣下何力之有?惟願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太宗又曰:“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節選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4.對於加點字下列各項中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           化:感化,打動

   B.何以知之                     知:得出結論

   C.朕端拱無為                   端拱:繼承帝業

   D.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   觀:閱讀

5.下列對文言文知識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對*邊區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稱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D.《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史書。它是*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6.下列對於文言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善始易,善終難。做一件事情,開頭做好並不難,難的是堅持不懈,善始善終,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B.創業難,守業更難。創業初期,往往能夠勵精圖治;承平日久,便難免驕奢放縱,導致敗亡。

C.唐太宗從漢高祖、漢惠帝等真正例項進行論述,進一步說明當權治國的人應該時刻居安思危。

D.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都臣服歸順了,不只是太宗一個人的能力,更加得益於各位大臣的輔佐。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天下今雖太平,臣等猶未以為喜,惟願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2)君臣父子之間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

【回答】

4 A,A項應該理解為“教化”。5A,股指的就是大腿。

6 C,太宗只是對漢高祖進行假設。

    7(1)如今國家昇平,但是臣等還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2)漢初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悖逆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明*嗎?

譯文:貞觀五年,唐太宗對周圍的侍臣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都不能長期教化天下,他們當政時假如國家內部安定,那麼必定就會有外亂騷擾。而如今遠方外族歸順我朝,天下五穀豐登,盜賊不起,國家內外寧靜。這絕非我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實在是有賴於各位大臣的鼎力輔佐啊。然而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亂,雖然明知今天無事,也得考慮如何才能有始有終。要經常這樣反省思索,才是難能可貴。”魏徵深表贊同,說:“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君主和大臣往往不能兩全其美,相得益彰。有時君主聖明,而臣下不賢;有時遇上賢臣,卻沒有聖明的君主。如今陛下聖明,所以天下太平,假如當初大唐只有賢臣,而君主不想廣施教化和仁義,要想促成今日之美政,也是不可能的。如今國家昇平,但是臣等還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從古以來,君主想做好事的,往往不能堅持到底。漢高祖本是泅水亭的一個亭長罷了,起初他能夠救危難誅暴秦,所以成就了帝王大業,但如果他在位的時間再延長十幾年,他肯定會因放縱逸樂而陷於衰敗,不能保住他當初創下的功業。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漢惠帝本是嫡長子,他溫恭仁孝,被立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漢高祖被愛姬的兒子所迷惑,想另行廢立;蕭何、韓信,是漢代的開國元勳,德高望重,可是蕭何曾被無端打入大牢,韓信也無緣無故遭到貶黜,最後被誅殺三族,其餘功臣像黥布等人恐懼不安,終於謀反叛逆。漢初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悖逆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明*嗎?所以我不敢自恃天下安定就掉以輕心,而是心懷憂患,經常用歷史上的危亡來*戒自己,以激勵自己將治國政策貫徹到底。”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各位公卿大臣說:“我繼承帝業以來,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如今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都臣服歸順了,這難道只是我一個人的能力所致嗎?其實這是得益於各位大臣的輔佐之功啊!現在是我們思考如何善始善終的時候了,我們應該竭盡全力,使大唐的*山社稷永遠穩固,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讓我們大唐的豐功偉業、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澤被四方,使數百年之後的人讀到大唐的歷史,無不為我們燦爛輝煌的業績而讚歎不已。難道歷史上就只有周代、漢代以及光武、明帝的功績才稱得上是萬世的楷模嗎?”房玄齡說:“陛下雄韜大略,功德無量,把功勞推讓給群臣,今天天下太平,這是你的聖德,我們臣下有什麼功勞呢?只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終,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唐太宗又說:“我時常閱讀歷史書籍,發現平定亂世的君主年齡一般都超過四十歲,只有光武帝年僅三十三歲。但是我*歲就起兵征戰,二十四歲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歲就做了天子,這是當今武功勝過古代的緣故。我少年時代就開始了戎馬生涯,沒有時間讀書,所以貞觀以來,我一有時間就閱讀書籍,可謂手不釋卷。我謹記以史為鑑的古訓,從古代聖賢書中,我知道了風化的根本,*的關鍵。依此施行了幾年,天下終於獲得了治理。如今民風淳樸,子孝臣忠,社會*穩定,這是文化勝過古代的緣故。從周代、秦朝以來,戎狄等邊境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現在他們都已歸順了朝廷,這是民族關係勝過古代的緣故。我有何德才和能力,能夠取得這樣的功業?既然已經取得了這三個方面的業績,奠定了如此堅實的治國基礎,我們又怎能不善始慎終呢?”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