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對孔子仁學的重新解讀孔子的仁學思想始於始於親,卻非終於親,這也是儒家的仁愛觀念能夠成為最普...

練習題3.0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對孔子仁學的重新解讀孔子的仁學思想始於始於親,卻非終於親,這也是儒家的仁愛觀念能夠成為最普...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對孔子仁學的重新解讀

孔子的仁學思想始於始於親,卻非終於親,這也是儒家的仁愛觀念能夠成為最普遍的道德原則的關鍵所在。孔子主張將仁愛由親親之情逐步向外擴充套件,惠及整個人類——“泛愛眾而親仁”(《學而》);爾後再進一步將對人類的道德關懷推及到自然萬物——“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為了不使“仁民”“愛物”的思想流於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觀念。在孔子那裡,“天命”主要被理解為一種異己的客觀必然*。這種必然*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畏天命”,是孔子在為人的意志自由劃界。在孔子看來,要使天、人關係處於*順應的狀態,只有喚起人們對“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於在“天”或“天命”面前,變得膽大包天、肆意妄為,否則將“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當然,我們也不否認“畏天命”觀念中蘊涵著某些宿命論的因子。

孔子認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並非是指對天命有著清晰、透徹的理解或預測,而是意味著只有知曉了何謂“天命”,即覺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及其對人事的作用,而且還意識到這種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祕*,難以被人真正知曉。既然天命難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這是一種十分明智的態度,正是這種態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虛懷若谷的聖人氣象。

必須指出,孔子對“天命”神祕*的認知、敬畏,並沒有將其引向神祕主義。孔子從不為神祕*所囿,而是超乎尋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難知,並不等於天命不可知,或者放棄對天命的追問。孔子終身都致力於學習,並且還辯*地意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學”與“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爭達到對“天命”的“知”。孔子從未因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對“天命”的單向的依賴或畏懼,他更多的是在對“天命”的反省、審視、考問的過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際”中的那份主動。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難以揭示無限的天命。

這種推人及物的情懷,對導引今人走出“人類中心論”和“自然中心論”的怪圈,具有啟迪意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既不能只強調人類利益而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護,而完全置人類利益於不顧。人類利益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必須兼顧,但這種兼顧,又是有“重點”和“差等”的。只有這樣的生態觀,才不至於使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陷入尷尬的“二難”境地。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節)

6.對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觀念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畏天命”觀念是孔子基於對“天命”的認識之後提出來的。

B.“畏天命”告訴人們,要敬畏自然,否則將“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C.面對“天命”,孔子是無力又無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觀念包含著宿命論成分。

D.“畏天命”觀念表現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虛懷若谷的聖人氣象。

7.對文中孔子的人與“天命”的關係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只有喚起人們對“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關係處於*順應的狀態。

B.孔子意識到了“天命”的存在、對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祕*,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難知,並不等於天命不可知,從而放棄對天命的追問,放棄人的主動*。

D.孔子提出的“學”與“思”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力爭達到對“天命”的“知”。

8.下面的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從“泛愛眾而親仁”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將人類的道德關懷推及自然萬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為“小人”不努力學習,沒有知識,無知者無畏。

C.在強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還是沒有擺脫“自然中心論”的怪圈。

D.本文認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不僅要強調人類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護。

【回答】

6.C

7.D

8.A

【解析】

試題分析:

6.題幹要求選出“對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觀念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範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幹、找準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孔子是無力又無奈的”不正確,在文中沒有依據,原文是說“這是一種十分明智的態度,正是這種態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虛懷若谷的聖人氣象”;“……因此,……”的因果關係也沒有依據。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C無中生有,強加因果。

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資訊和概括資訊的能力。D項,“孔子提出的‘學’與‘思’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力爭達到對‘天命’的‘知’”有誤,據原文第四段“‘學’與‘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爭達到對‘天命’的‘知’”可知,該項中“目的”與原文“目的之一”不一致。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D項是對文章第四段內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時候將“目的之一”理解為“目的”,這是偷換概念。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的能力。B.“‘小人’不努力學習,沒有知識,無知者無畏”於文無據。C.據第五段首句“這種推人及物的情懷,對導引今人走出‘人類中心論’和‘自然中心論’的怪圈,具有啟迪意義”可知,該項“還是沒有擺脫‘自然中心論’的怪圈”不符合文意。D.據第五段“既不能……也不能……人類利益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必須兼顧”可知,原文強調人類利益和自然保護並重,該項“不僅要強調人類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護”不符合文意。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B無中生有,C項曲解文意,D項偷換概念。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