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釋之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為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

練習題2.3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張釋之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為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為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1),不遂。”欲免歸。中郎將爰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拜釋之為謁者僕*。

從行,上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亡賴!”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上者。”又復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覆曰:“長者。”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筆之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爭口辯,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

就車,召釋之驂乘,徐行,行問釋之秦之敝。具以質言。至宮,上拜釋之為公車令。

頃之,太子與樑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樑王毋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薄太后使使承詔赦太子、樑王,然後得入。文帝繇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

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以為行過,既出,見車騎,即走耳。”釋之奏當:“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文帝崩,景帝立,釋之事景帝歲餘,為淮南相,猶尚以前過也。年老病卒。其子摯,字長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選自《漢書·張馮汲鄭傳》,有刪節)

註釋:(1)漢時為郎者,須自備衣裘鞍馬之飾,故有減產之語。

13.下列劃線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十年不得調                   升遷

B.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亡窮者     觀察

C.具以質言                     實情

D.拜為中大夫                   授予官職

14.下列劃線的各組虛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貲為騎郎                   不賂者以賂者喪

B.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今其智乃不能及

C.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D.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           苟以天下之大

15.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張釋之補謁者缺職後朝見文帝,陳說利國利民的方針大計,文帝嫌其迂闊,於是張釋之就談論起秦漢異代之際的興亡得失,深得文帝心意。

B.文帝遊幸上林苑,欲越級提拔巧言令*的虎圈嗇夫,張釋之以周勃和張相如這兩個反面例子來向文帝陳說提拔誇誇其談者的危害,文帝欣然納諫並作罷此事。

C.張釋之認為太子與親王亦必須遵守朝廷禮法,不得乘車經過司馬門,文帝因此認為張釋之與眾不同,進一步提拔了他。

D.張釋之認為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準則,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為個人的好惡而目無法紀隨意量刑、定罪。

16.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

(2)且秦以任*筆之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惻隱之實。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回答】

13.B

14.C

15.B

16.(1)現實一些,不要多說遠古的事,要講當前能夠實行的。(卑1分,高論1分,語句通順1分。)

(2)況且秦朝因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書吏,書吏們爭著拿辦事急快和督過苛刻來互比高低,然而那樣作的弊病只是照章行事罷了,一點也沒有仁慈的實情。(**之吏1分,苛察1分,文具1分,語句通順1分。)

(3)況且燕趙正處在秦國滅亡別國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革滅1分,智力1分,誠1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可以結合語境理解選項的意思,“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亡窮者”,這句話是說“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問,很詳細,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對答如流猶如迴響應舞一樣無窮”,可見B項,“觀”:顯示。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於”,介詞,表比較。A項,介詞,讓。/介詞,因為。B項,連詞,就/副詞,竟然。D項,代詞,指代這件事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B此兩人是正面例子。解答此類題的思路是:先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再把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卑之:現實一些;高論:說遠古的事(古今異義)。第二句中,**之吏:那些舞文弄墨的書吏;苛察:督過苛刻;文具:照章行事。第三句中,革滅:滅亡、消滅;智力:智謀力量(古今異義);誠:實在。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和哥哥張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財買了個騎郎之職,事奉漢文帝,十年來未能升遷,沒有名氣。張釋之說:“長久做郎官耗減哥哥的家產,於心不安。”想自動請求免職回家。中郎將袁盎知道他賢能,捨不得他離去,於是奏請調遷張釋之,補謁者缺職。張釋之朝見完畢,趁此上前陳述便國宜民的事.文帝說:“現實一些,不要多說遠古的事,要講當前能夠實行的。”於是,張釋之就談論起秦、漢之間的事,講起秦朝滅亡和漢朝興起的原因。文帝稱讚好,便提升張釋之為謁者僕*。

張釋之跟隨皇上出行,臨觀虎圈,皇上詢問上林尉登記各種禽獸冊子的情況,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來。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問,很詳細,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對答如流猶如迴響應舞一樣無窮。文帝說:“官吏不應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行!”於是命張釋之宣佈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物呢?”皇上答:“忠厚長者。”又再問:“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物呢?”皇上仍答:“忠厚長者。”張釋之說:“像那絳侯、東陽侯被稱為忠厚長者,可這兩個人談論事情時竟連話也說不出。難道讓人們去學這個 嗇夫如此喋喋不休的伶牙利嘴嗎!況且秦朝因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書吏,書吏們爭著拿辦事急快和督過苛刻來互比高低,然而那樣作的弊病只是照章行事罷了,一點也沒有仁慈的實情。因為這個緣故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日益衰敗,傳至二世,天下便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嗇夫日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會隨風附和,爭相浮誇而不講求實際。況且下面仿效上面快於影子隨形和迴響之應聲,陛下辦什麼不辦什麼,不能不謹慎啊!”文帝答應說:“好!”於是不再提拔嗇夫。

皇上上車,召張釋之陪乘。車子緩緩地前行,皇上問秦朝的弊病,張釋之都如實作了回答。到了宮中,皇上授張釋之為公車令。

不久,太子與樑王同乘一輛車入朝,經過司馬門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樑王不得進入殿門。便檢舉他倆在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罪,彙報上去。薄太后知道了這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道:“怪我教導兒子不嚴。”薄太后這才派使者傳令赦免太子、樑王,他倆然後才得以進宮。文帝從這件事認為張釋之與眾不同,任為中大夫。

不久,皇上行經中渭胃橋,有一個人從橋下跑出來,使皇上駕車的馬受了驚。於是令騎士把那人逮捕,交付給廷尉治罪。張釋之審問那人。那人回答說:“我是長安縣鄉下人,來這裡,聽到清道*,急忙躲到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上已經過去,便從橋下出來,見到皇上的車馬和儀仗隊就在眼前,立即轉身跑了。”張釋之據此上奏應得的刑罰,說:“此人違反了清道*的號令,應處以罰金。”文帝大怒道:“這個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脾*溫和,假若是別的馬,不早就摔傷我了嗎?可廷尉卻僅只處以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與 天下人共同遵從的。如今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卻要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了。況且在當時,皇上令人就地殺掉他也就罷了。如今既然交付給廷尉,而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徵,一旦有偏,天下使用法律時都會任意或輕或重,老百姓往哪兒安放他們的手腳?望陛下明察。”好久,皇上說:“還是廷尉辦得對。”

後來文帝駕崩,景帝即位,張廷尉奉事景帝一年多,被降為淮南王相,也還是因為從前得罪遇景帝的緣故。張釋之年老得病去世。他的兒子叫張摯,字長公,官做到大夫,被免職。由於他不善於討好當權者,所以直到身死再沒有做官。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