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14分)莫高窟的掙扎蔣方舟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

練習題2.05W

問題詳情: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14分)莫高窟的掙扎蔣方舟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14分)

莫高窟的掙扎

蔣方舟

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前段時間,我重走了絲綢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輝煌壯麗,一成不變的景*看久了,即便是王維,也吟不出什麼新的詩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從這裡開始。當我在大馬路上飢寒交迫接近絕望的時候,看到無盡的青黑天下壓著金邊,有夕陽霞光的地平線處就是敦煌,當時場景就像電視劇《西遊記》的一幕,我好激動,馬上想說的是:“大師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進了城,《西遊記》裡面奇詭的神祕文明,變成了現代化的摩登小城,緊湊潔淨。擦肩而過的很多都是外國人,場景讓人有點穿越,它彷彿又變成了絲綢之路上中西貫通的重鎮,異國商賈雲集,胡人遍佈。

到敦煌當然是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訴我:“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乍一看,確實是如此,這裡和*其他旅遊景區沒有區別,到處都是戴著墨鏡、遮陽帽,滿臉不耐煩地排隊的遊客。人群裡最大聲的永遠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著要回家。

但我並沒有失望,因為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

400多個洞窟只開放了20多個,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總逃不過重重磨難,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掙扎。

第一重磨難來自自然。這裡的雨少風大,強風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長地久,入口處設定的窟簷逐漸磨損,失去了遮蔽陽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副衣不蔽體的模樣。

第二重磨難來自宗教變遷。佛教傳入*之後,經歷過四次滅佛的劫難。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誅,有經書焚燒,有僧侶悉坑之。”敦煌由於偏遠,不僅沒有受到廢佛令的破壞,反而成為中西僧侶和教徒的避難所。他們把信念附在一斧一鑿裡。

到了11世紀,新疆部分地區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僧侶預感到劫難的可能*,就把數萬件經書和藏畫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早就被洗劫,經書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當時藏經和尚洪辯的雕塑孤寂地守著空無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難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過。絕美的壁畫圍簇下,往往是呆滯死板的佛像,臉被塗得紅紅白白,一點表情都沒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無動人之處。

開放參觀的洞窟裡,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從未被重塑過,三座佛像,分別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低眉的是彌勒,慈悲帶笑,婉約悲憫至極;窟頂是直墜而下的飛天,飛天總是成雙的,窟壁四周是撒滿金粉的千佛像,現在金粉金箔脫落了大半。在這樣的洞窟前,人一進去就有下跪的慾望——出於對美的誠惶誠恐。

第四重磨難是“不惜”。藏經洞被發現之後,當時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歷史上真實的王道士,雖然不懂,但是他愛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運輸他至愛的經書時造成破損,看到送給當地官員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後他才變成了所謂的“賣*”。

到了“*”,當時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員*成大約12個*派系,成天激烈內鬥,所幸他們都同意一個原則:不能碰莫高窟。據說他們為了保護莫高窟,釘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簡上泥土的場景:當把竹簡放入清潔劑中,字開始浮現,有的字開始從竹簡表面脫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沒有永恆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發現就沒有意義,可它暴露的一瞬間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就像“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一樣,它必然要經歷更多的磨難,幾番掙扎求生才能活下來。

7.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4分 )

A.作者重走絲綢之路,因為戈壁灘上風景一成不變而感到枯燥,但當她看到敦煌時就特別激動,因為敦煌莫高窟吸引著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寫了敦煌城內奇詭神祕的景*,“異國商賈雲集”,這一切讓作者彷彿穿越回到了過去。

C.“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這一句說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經知道那裡並不能讓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寫第四重磨難時,選用了兩個事例,將王道士對待經書的態度和“*”時期莫高窟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態度的不同進行了對比。

E.文章寫了敦煌莫高窟經受的種種磨難,表現出了作者對包括莫高窟在內的*文化遺產的前景的隱隱擔憂。

8.作者遊覽了莫高窟,卻沒有在文中重點描寫莫高窟的景物,這是為什麼?試結合全文分析。(4分)                                                    

9.文章以“莫高窟的掙扎”為題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內容進行分析。(6分)  

【回答】

7.A、E  (1個選項2分)(B項,“描寫了敦煌城內奇詭神祕的景*,‘異國商賈雲集’”說法錯誤,敦煌城已變成了一個摩登小城,“異國商賈雲集”是曾經的景象。C項,“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經知道那裡並不能讓自己感到自豪”不準確,文中只是說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訴她“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D項,二者對文物的態度相同,都是“惜”。)

8.①文章並未重點寫景,是因為作者感覺這裡和其他景區已沒有什麼區別,作者著重寫了莫高窟經歷的各種磨難,與標題中的“掙扎”相照應,豐富了文章內涵。②莫高窟的現狀引發了作者無盡的感傷,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達了自己對美的認識和思考,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憂思。(每點2分)

9.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的思考;②領起本文要寫的內容,點明文章寫作的重點,揭示了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現了作者對莫高窟的現狀的遺憾和對其前景的擔憂,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每點2分)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